危機真的過去了嗎?淺談衰退的形成和機制
如今主流市場充斥著一種觀點,那就是認為能源價格,商品價格和通脹已經見頂,經濟衰退已經被充分被priced in,然後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或是放心做多股票等資產,然後耐心等待FED PUT讓美聯儲過來托底。
這樣的看法是現在主流,尤其是IMF發布觀點認為美國的經濟增速會放緩,同時認為美聯儲的政策能夠避免引發經濟衰退,實現”軟著陸”,並且成功壓制全球飆升的通脹。這是一部分市場的聲音。
然而另一派的市場觀點,比如說是美國房地產大亨Sam Zell,或是馬斯克同學,甚至是一眾對沖基金大佬,包括末日博士,El Erian 甚至是哈佛大學校長Larry Summers 等經濟大拿都在指出經濟衰退實際爆發的概率正在不斷上升。
誠然我們現在還看不到經濟已經完全進入衰退的觀點,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企業正在大規模的縮編,失業率也在不斷激增。我的建議是,忽視一些機構的雜音,專注於在我們身邊觀察到的一些經濟現像以及問題。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看到的實體經濟是無比艱難。
許多企業解封後第一時間就是進行破產解僱清算的動作。而且全球範圍的失業率,以及房地產的銷售量也在暴跌。許多企業無法獲得持續的救助以及現金流來源,尤其是對於實體工廠來說,即便是對於特斯拉這種高科技新貴獨角獸公司來說亦然。封禁對於特斯拉的衝擊是巨大的,其數間工廠已經成為持續消耗大量現金的無底洞,同時特斯拉的產量由於受到供應鏈失衡的衝擊,導致產能嚴重不足。
我們再怎麼講哪些玄之又玄,或是非常高深的所謂宏觀知識,最終還是必須回歸於所謂的經濟現實,以及現象。
那就是誰有能力消費,消費多了,還是消費少了。以及老百姓有沒有工作,房地產房貸付不付得起,有沒有斷供,或是法拍的現象。
現在有很多的人做宏觀,都離現實脫鉤,不接地氣,我個人認為,再怎麼做宏觀,也是要關注實體經濟的表現,以及產業的發展的一些現狀。和匯率市場,國債,或是衍生品市場不同,實體經濟關注的是供需,消費,以及有效充分就業的問題。
就好像如今全球的央行管理手段,貨幣學說創造了很多新奇有效的操作工具,我們應用這些工具去調節市場,嘗試影響金融市場中的價格機制,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實體經濟的救助性政策,以及必要的改革。最終QE以及大規模流動性成為政治家們迴避結構性改革的強而有力的手段。於是最終美聯儲以及中央銀行的所謂獨立性職能最終淪為一紙空談以及笑話。
任何一位大學生剛讀經濟學ECO101我們都會忽悠這些rookie這個市場是完美均衡的,央行是獨立有逼格的,搞衍生品的是懂數學的,拍板政策本身的是有實戰經驗的,但是為啥我們會有一次次的經濟危機?我們把這些問題歸咎於投機者。
當我們嘗試去用一堆無效的學術理論去迴避討論現實議題的時候,我們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大。
現在我們面對的經濟衰退源於以下幾個因素:
1. 疫情后經濟的複蘇以及信心不足,消費動力堪憂。
2. 疫情后的就業問題十分突出,有效就業不足。
3. 利率提升,大規模的斷供以及違約潮正在路上。
4. 大宗商品以及能源價格回調有限,仍然高昂,對於企業來說,邊際利潤正在迅速縮減。
全球對於經濟衰退的定義有許多種,因此也造成一種現象,一些經濟學家可以隨意改變對於recession的定義,並且說服大眾我們不處於衰退之中。
簡單來說,我傾向於認為整個經濟中顯著的經濟活動的下降,持續時間超過幾個月,通常可見於實際GDP、實際所得、就業、工業生產和批發-零售業。
如今最可怕的在於社會的總需求在不斷隨著經濟走弱的趨勢中不斷收縮,而收縮的總需求又反過來導致企業營收減少,形成一種負面的強化效應。
我將在星球裡發布我對於衰退的信號以及一些深度的看法,歡迎加入全球深度投資社群。
沒有一項技能,比學習投資來得收益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