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終於暴雷
正如我在前兩年不斷警告的,整個房地產行業今年所發生的一系列債務違約,以及新房銷售徹底熄火,終於應驗。
而恆大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房地產商。
首先是因為恆大債務的巨大,再來是恆大將衝擊整個房地產商市場,潛在形成更嚴重的BANKING CRISIS的趨勢。任何一個經濟體裡,房地產市場都是最容易積累起巨大槓桿以及泡沫的資產板塊。而當房地產開發商面臨債務的困境,意味著整體經濟面臨巨大的調整以及沖擊。
曾經我們以為,房地產是永遠向好的產業,但是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邏輯,是必然不會脫離經濟學的邏輯框架的。從近期的房地產中介商倒逼潮我們可以看出,整個房地產的交易量都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在這個情況下房地產企業將更加困難。
以下為我針對恆大所寫的專題文章,大家可以自行比對時間。
之前當我提到,國內房地產有可能會出現集體的債務違約浪潮,很多的吃瓜群眾都來駁斥我的這個看法。而現在算上當代置業,今年中資美元債市場上出現違約事件的房企,已高達9家,包括泛海控股、花樣年、華夏幸福、陽光100中國、天房集團、泰禾集團、新力控股、藍光發展、當代置業,全部未償額高達280.73億美元。
過去很多房地產開放商的套路無非就是”債務留家裡,先還洋人錢”。
借了很多的美元債,然後以一個非常高的利息去髮美元債,讓洋人接盤,借美元資金。緊接著不斷和銀行端的一些搞”深度合作”,把這些合作的銀行掏空,不斷讓這些銀行給自己發貸款。然後再把套出來的銀行貸款拿去換成美元去還洋人,這些華爾街大金融機構的錢。
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最快速的把資金騰挪到海外,然後一方面把自己的規模做大,吸引更多的人,包括自家的員工去購買自己發行的所謂”理財產品”,事實上就是沒想過要還這部分利息,要的只不過是別人的本金。最終就可以把一屁股債留在國內,把自己弄成”too big to fail”,打賭國家不敢不救自己,因為恆大的規模太大了,如果ZF不出手救,那麼就會嚴重影響到整體經濟的穩定性。
恆大老闆許家印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他還是不得不自己掏腰包來救公司。
他原本的如意算盤是,他可以拿恆大的債務規模反過來威脅地方政府,看看能不能高價內部賣點資產回籠資金,或是乾脆拿一筆更大的救急貸款,或是乾脆來個債務重組。能遲還的盡量推遲,然後可以不還的最好賴掉。最後再把分出來的分紅攥在手心裡,移到自己的腰包裡,讓國家去接盤。
結果最後政府不吃這一套。
最終許家印只能夠自己吃癟,把自己好不容易搞出來的財富,全部掏出來用於還債。不得不說這是許老闆非常大的一個誤判。
恆大如今在外部的債務仍然有3000億美元之巨。而現在有一筆2.6 億美金的債務居然付不出來。從這個可以看出,恆大手上的資源已經開始逐漸枯竭,區區2.6億美元的債務到期,都需要通過重組來換取這部分的現金。
而如果恆大交付不出這筆現金償還,那麼債務人甚至可以要求加速債務到期來維護自身權益。
而這意味著債務人將陷入更深的恐懼之中。倘若恆大如此,那麼何況其他房地產商發行的美元債,那兌付起來將更加困難。
如今的恆大,只有三條路可以走。
那就是軟著陸,硬著陸,或是乾脆不著陸。
這三種處理方法其實都有前例。
1. 軟著陸/學萬達出售資產: 向死而生
恆大事件有三種可能的處理模式及結局:首先是所謂「軟著陸」即萬達模式。中國前首富王建林的萬達地產王國,四年前出現危機,得向各首富們出售資產,由重資產走向輕資產,向死而生。但當年救過王建林的融創孫、阿里巴巴馬等人,個個都自身難保,許家印心知此路不通了。
2. 硬著陸/仿安邦國企接管: 要走就炸
第二種即”硬著陸”,可參考是安邦模式。安邦是保險企業和資金綜合體,規模也是兆元級。結果是老闆坐牢,公司和資產由國企接管。許家印的政治背景跟吳小暉不同,恆大的行業性質跟安邦也有所不同,安邦模式要走就炸。
3. 不著陸/參海航令其自救: 不准破產
第三種是”不著陸”,參照的是海航模式。海航這個巨無霸企業,爆炸已多年,各種清查整治,最新的辦法是請東北老闆入主,但又遇關卡不順。
唯一明確推進的,是海航集團選擇特殊日子,震撼性宣布前老闆陳峰等人的股權全部清零,海航在美國設的慈航基金股權全部清零。據說對恆大最有參照價值的是海航模式,即先要他自救,不准破產,但可以重組。至於公司上下人等,會被要求把這些年弄走的錢吐出來。
後續將如何走,我們將持續觀察。無論是什麼類型的投資者,珍愛生命,遠離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