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秩序】20世紀全球化謊言 — — 建立以及破滅
20世紀世界秩序的基石: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國際基金組織
UN — United Nation 聯合國
World Bank 世界銀行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
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北約
華爾街和各國央行以及一系列的跨國組織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全球金融系統。
規範貿易以及全球資本流動等一系列的政策。
而北約等軍事組織確立了二戰以來的軍事秩序。
通過以上的國際力量,二戰後的世界經濟發展趨於穩定。衝突限於代理人戰爭以及區域衝突。
而美元秩序是戰後持續百年的戰勝國美國最大的優勢。
如下圖,美元即將進入一個新的15~16年的大循環中。
在國家日益強大的今天,我們似乎忘記了過往,我們如何為了爭取進入WTO,前人的努力和奮鬥。同樣我們可能也忘了,在世界秩序中,獲得普遍廣泛的外交認可,而不是陷入無窮無盡的矛盾和衝突哪個更為重要。
自美聯儲系統啟用以來,美元購買力不斷喪失。
石油美元循環系統
石油美元系統實際上就是中東和美國的戰略同盟。中東產油國通過優先出售原油給美國獲得貿易所需美元以及流動性,以此為交換,中東盟國通過持有美國發行債券成為美國的穩定”債主”。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裡,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我們見證了一個最好的時代。那就是以美元為主導的體系,開放了WTO,並且讓國外資本(境外勢力)以低廉的成本以及價格進入到國內的經濟體系中。而美國民主黨同樣鼓吹的一個頂層秩序,那就是全球化真正意義上拉開了序幕。
在這個美好日子裡,大量境外資本成為了開放後的市場最強勁的力量。改善的市場環境以及相對寬鬆的法規,和蘇聯瓦解後的俄羅斯經濟模式有著巨大的差異。因為俄羅斯看似開放了,事實上只不過是普京將這些通過分屍蘇聯時代國有化的財閥,比如說”石油沙皇”一個個做掉了,事實上是,俄羅斯並未真正決定開放其金融市場。
而和俄羅斯在債券市場的公然違約不同,當年的中國市場真正展現了開放的決心。前者債券的公然違約最終導致了俄羅斯在國際金融市場信用的徹底破產,以及LTCM的覆滅。後者吸引來了全球的資本以及技術。
在全球化這一頂層秩序以及政策的吸引下,大量的產能同樣渴求著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未來消費力強勁,廣大的消費市場。而這些企業的確賺到了自己的財富,而他們也為就業市場,納稅並且提供優良的商品以及服務。而最重要的是,這些資本帶來了產能,配套的技術。
而在這個經濟強大的勢能下,珠三角以及沿海地區成為了工業配套最完善的經濟區域,而”先富帶動後富”也的確給內陸地區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和全球化的光鮮亮麗外表相對應的是,全球化時代同樣充滿了謊言,欺騙以及泡沫。那就是這個全球化的本質是將勞動力成本進一步壓低,並且同時得以用更為緊密的全球金融系統將風險得以轉嫁給不同的經濟體。
事實上在這樣的情況下,迅速崛起的新興經濟體(EM)最終成為了吸引資本力量的黑洞,而我們的確也經歷過川哥時代的央行,當時我們的手中有著非常充足的外匯儲備。
全球化的賣點在於,他說服我們終將變得富有,我們通過參與國際貿易,將獲得更長遠的財富,我們將有機會分得一杯羹,我們的家庭和社會將更加幸福。然而這些卻不是真正的事實,可能我們曾經有過,那也只不過是短暫的幸福。
金融遊戲的本質一直是如此,它將謊言以及真相巧妙揉合,最終加工成你想要看到的真相。表面上全球化為了各個新興經濟體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並且從一定層度上幫助了新興經濟體從貧困中解放出來。
然而更深的真相是,資本通過全球化時代構建的金融體係從而能夠更好的調動,並且將產能轉移至任一新興經濟體。而以石油美元作為最終結算體系的金融系統,最終將全球經濟的支付進程以及經濟體綁在美聯儲系統(Federal Reserve) 這一經濟戰車上。
經濟體不得不採用美元結算。同時美聯儲的加息 — — 降息週期和全球各類經濟體捆綁在一起。而我們最終不得不去支付美元的鑄幣稅。
全球化看似讓我們更為多元化(diversification),事實上只不過是讓我們更加成為了全球工業鏈中不可或缺的螺絲釘,以及經濟體系中相互咬合的齒輪。全球各個經濟體都成為了更巨大的工業鏈中的上下游。
在這個過程中,現代的資本主義如狂風驟雨一樣將各種小農經濟或是更為古老的農耕以及族群經濟替代。貨幣系統以及現代央行製度被廣泛推廣到全球不同的經濟體,毫無死角。
最終我們迎來了喬治奧威爾筆下的《1984》工業體系生產製度下,如同最早的反納粹德國黑白電影《大都會》一樣的社會模式。
倘若人類文明沒有了資本乃至市場製度可否持續發展?
對於這一終極問題的詢問,產生了兩種意識形態。
而徹底的集權或是徹底的Anarchy, 都恐怕無法帶給人類文明真正意義上的解答。而這一點從蘇聯經濟模式的發展,以及納粹ZF對於市場的管理我們就能一窺所以然。
脫離了市場,以及資本市場的配置功能,人類無法激活自身巨大的產能以及潛能。而如果放任金融市場本身的貪婪,又將注定釀成更大的悲劇。這個就是人類文明和市場製度的宿命,如同西西佛斯不斷推動巨石,不斷滾動的宿命。
當然,你們也可以閱讀我寫的文章,因為我對以上的經濟學制度都做了探討。
劍與火| 沙皇之火與羅曼諾夫的幽靈(上)
劍與火| 蘇聯的經濟崛起和衰退 Vol, I
劍與火| 納粹經濟模型以及政策 Vol, II
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化模式是一種人類文明對於一戰二戰後的反思而誕生出來的一種社會發展模式。這個藍圖事實上是由冷戰後蘇聯瓦解所帶來的衝擊所形成的一種不可逆的進程。
當然,全球化之所以為謊言的原因更加在於,急不可耐的精英以及權力者將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巧妙的和全球化這個必然的趨勢捆綁在一起。而這個就是政治的本質(nature of politics) 利益者如何將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和社會大勢巧妙聯繫起來,並且通過這樣的社會形態以及意識形態來巧妙包裝自己真實意圖,同時滿足並最大化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種技藝。
全球化的觸角最終形成了覆蓋全球剩餘勞動力價值的巨大觸手,不斷向少數的精英階層輸送巨大的利益。
全球化最終造成了:
1.短暫的富裕現象。
而如同Milton所言,這個更多是一種貨幣現象(Monetary)。這被稱為貨幣幻覺。
作為代價,我們付出的是更具備持續性的貧窮,以及階層的進一步固化。表面上來看,的確有一批人抓住了時運改變了自身的命運,然而更多人最終受困與更高的房價,不斷走高的金融資產價格,以及無法被輕易馴服的通脹。
2. 極端的貧富差距。
全球的貧富差距迅速增大,就像一頭大象。
當然這部分有些人會去詭辯,你看過去我們父母輩飯都吃不飽,現在深圳打工仔都可以吃的上豬腳飯這種論點就不要拋了,會被人笑。
事實上隨著科技的進步,吃飽飯是一種必然。因為科技使得取得資源的邊際成本降低了,所以,真正衡量我們進步與否不能用吃飽飯了沒作為標準。
這種方式就好像你說你是好學生,那麼過了及格線60分就是好學生嗎?
既然你今天要和別人80分,90分比,你說你有進步,那麼每年進步1分,你明明可以進步10分,你卻死要進步1分,你覺得你是不是在划水?
從這個角度來看,全球的領袖們基本上都是在划水,這也是未來經濟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
3. 贏家全拿,輸家無法翻身(winner takes it all)
儘管GDPR歐盟法規規定了對於個人數據以及隱私數據的使用並且要求網絡巨頭支付成本,然而這個法規最終對於巨頭整體的營收來講,影響並不大,而從疫情開始,全球死亡人數已達近400萬人。
由於全民抗疫的原因,關於外出,吃喝玩樂的產業被壓縮到最低,大量的餐飲業,旅遊業,娛樂業以及實體產業不斷破產,而各國政府也只能通過不斷提升債務赤字,補貼這些企業。
互聯網巨頭進一步成為贏家,如果我們看下網絡巨頭的業績,我們可以看到全球化的結構天然地更傾向於金融公司以及科技公司。和傳統產業不同的是科技企業的營收穫得了巨大的增長。
隨著全球民粹情緒的崛起,以及疫情時代下積累的民怨以及情緒,更大規模的民粹以及地緣政治格局如同更巨大的炸藥一般,隨時將引爆。而去全球化,不過是其中的一個最重要的導火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