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理解央行以及通脹

ZodiacTrader
Nov 25, 2021

--

通脹因素一直是各國央行的頭疼問題。經濟的增長需要一定程度的通脹。而QE時代央行的努力下他們卻難以獲得他們想要的通脹。然而當通脹到來的時候,他們卻又後知後覺,並且面對著逐步高昂的物價以及油價束手無策。

央行們想要通過調控核心通脹來達到刺激經濟以及穩定就業,是傳統思維下的產物。而面對疫情后的經濟發展模式,央行官員卻顯得有心無力。

和1970年代的超級大通脹不太類似。

保羅沃克爾在美國總統的授意下火力全開,並且用一個技術性衰退置換了hyperinflation, 使得美國經濟能夠重新得以冷啟動,並且在進入下一個週期的時候能夠處理好高槓桿,企業違約等問題。

格林斯潘繼承了這個局面,他的目標是要重新激活經濟,並且通過各種手段產生足夠的通脹,但是又不能讓通脹飆升。這個情況下,他採取了金融寬鬆,並且通過寬信用的方式重新盤活經濟。

相比於繁冗漫長的政府大規模財務政策來說,貨幣政策能夠提供足夠快,並且足夠有效的劑量來對經濟施加影響。央行只需要密切注意通脹以及各項經濟數據是否還維持在相對良性的狀態。

對於實體經濟來說,寬信用是必須的。因為企業需要通過低廉的債務才能拉動生產,同樣的企業只有在不斷維持生產擴張的狀態下,就業率才能實現一定程度的穩定增長。

也就是說,良性的債務擴張能夠實現通脹和就業率的雙共振。

低廉的債務利率同樣反過來刺激了消費能力,消費信用,這將使得市場的源頭動力,需求,開始擴大。而唯有需求端開始擴大,企業的營收能力才能變強,現金流才能穩定。而企業具有足夠的獲利能力,才能讓經濟持續的運轉。這是信用貨幣時代下的福音,因為貨幣的本質是可印刷可創造的IOU,沒有了金本位的約束,貨幣能夠以債務的形式創造並且帶動宏觀經濟需求。
格林斯潘從客觀來說是一個有足夠創新力的美聯儲主席,但是同樣地,他也縱容了金融機構在債務以及信用擴張中的權力邊界擴張。這同樣導致了更多更深遠的問題。

而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其前任保羅沃克爾早就意識到的,那就是銀行以及大型金融機構權力的擴張將導致其金融槓桿不斷飆升。在前者的任期不斷約束銀行,不斷阻止金融機構利用儲戶的資金作為槓桿,以防其在金融市場中以超大的資金體量進行過度投機。

然而在格林斯潘的年代,這樣的寬鬆使得美國經濟得以有足夠寬鬆的發展,然而其金融槓桿卻不斷增加,最終徹底泡沫化,這個鍋格林斯潘是必須背負的。倘若銀行以及金融機構不會如此膽大包天,無拘無束,那麼金融衍生品的創新以及槓桿就不至於綁架甚至反過來威脅全球的金融系統。

於是我們終於發現了美聯儲在格林斯潘任期的本質,那就是通過債務的擴張以及信用的激增來置換通脹。並且用更加激進的長期風險來置換短期的過度繁榮。

以央行的職能來說,央行仍然具有最後藉貸人的職能。

而這樣的職能是專門為了現代貨幣系統的缺陷而設計的,關於這部分我會在知識星球裡的專題進行深度補充。

--

--

ZodiacTrader
ZodiacTrader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