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的认知体系以及逻辑
今天聊聊我對於世界的一些認知體系和框架,當然是粗糙不全的,在此做個拋磚引玉,有興趣愛好的可以看看,相互交流:
我的認知體系主要源自於3大要素:
1. 邏輯&辯論世界的正反合以及二律背反。
在這邊我不會花篇幅解釋何為正反合以及二律背反,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這裡我會重點講講辯論對我思維體系的幫助。
因為本質來說,辯論是關於矛盾的藝術。
沒有一個人的認知是完美的,我認為任何形式的質疑,都是對於事物本質的精進和理解,正如同有益的辯論,並非是流於形式,精於巧工的言辭和華麗辭藻,而 是出自於不同的數據,實證以及利益方所驅動的。
我之所以走向金融領域,很大源於大學時期我對英語辯論的熱愛(英制辯論),這些辯題(motions) 往往來自實際生活中發生的許多改變並推動地緣政治格局的大事,這些辯 題要發揮良好,並且用英文立論反駁達10分鐘之久,對於詞彙量,句式,以及辯題本身的大量研究和功課都是必須的。
我擅長的位置是LO,也就是leader of opposition, 我最擅長的在於攻辯,以及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PM忽略,或是沒有覆蓋到的論點以及火力點。 對PM來說,立論的能力是必須的,而對於LO的位置來說,我需要盡可能的發散,想到更多的點(對於LO來說,點不夠是致命的,如果PM立論足夠完整嚴謹 ,語速夠快,LO如果沒有點,基本上只能跟著PM的節奏走,毫無建樹)。
英語辯論的好處在於,和中文辯論充滿著的道德觀束縛/各種屁股決定腦袋/各種成見和偏見等不同,我們可以和全球各地的選手,用英語,以不同的國情去思考不同的議題 。
比如說印尼的海上勞工問題,又或討論非洲的童軍甚至是鑽石和軍火走私問題等。
類似這些議題,往往都包含了政治,經濟,軍事,地理,道德觀,宗教,社會學意義上的眾多知識,缺乏這些前提知識,我們無法進行高效,有效的互動和溝通。 和在知乎或貼吧上罵街不同,往往我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積累材料,因此最終打完辯論下來,往往雙方對於該議題都會有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理解。
這樣極速攻辯互動的能力成為了我對經濟學,社會以及政治類別的學識感興趣的契因。 包括給許多外交官員做隨身翻譯(大學時期)以及一些非常重要的conference call 翻譯工作(當時為了多掙點學費)也讓我形成了許多對於不同議題的思考的能力。
這些能力對於我思考複雜多元的議題來說,累積了寶貴的基礎,也讓我形成了一套邏輯思考框架,更重要的是,一套底層的知識庫。
我雖然沒有在行政單位工作過,但我在社會中的多元化,多語係以及多種群和多層面的工作經驗讓我理解,經濟和社會是一個龐大的機器。
沒有完美或最好的公共政策或意識形態,所有的工具以及政策都有其代價以及其好處。 但政治和戰爭卻是兩碼事,政治要求圓融,更多要求的是暫時的妥協,以換取更大更長遠的利益(如韜光養晦等),而經濟政策,出於不同的意識形態,國家的結構 ,其走向的結局也不盡相同。
在和不同學校,來自不同國家的辯手的較量中,我打磨了我的英語能力,也明白了自身的渺小,以及開始理解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2. 多語言,語境以及文化的經驗。
這一點相對來說,並不會像是辯論一樣,能夠透過一種具體技能的學習或是打磨來獲得,這更多是一種生活方式以及經驗。
因為事實上我屬於trilingual(精通至少三種語言的人),某種程度上說,當你學會一種語言,或是精通這種語言的時候,你會發現:
實際上語言是理解事物的底層作業系統。
語言事實上是一個民族,一個區域集合的人的思維,理解事物的集合體。 因此學習了語言,its more like brain hack.
其實很多的留學生群體,未必在語言上有這麼高的水平,因此會覺得:
1. 各種水土不服
2. value shock and cultural shock(價值觀和文化觀衝擊)
3. 橘生淮南的困境
4. comfort zone (舒適圈的挑戰)
5. 對於1234想確認是否有問題的可以考慮去standup comedy club
在長期和不同族群相處的過程中,你開始去理解各族群的思考與生活方式,開始懂得跨文化合作與交流。
你開始去理解,為何屁股決定腦袋,並非是國際現象。
也並非是一種生物本能。
屁股決定腦袋,其實是一種斯德哥爾摩的集體殘留物。
你也開始會理解。
為何世界有這麼多紛爭和衝突。
因為當你永遠以自身的文化和族群標籤,意識形態作為座標軸的象限,你必然會和他族有所衝突。
3. 大量的閱讀,累積和實踐。
To be as smart as a whip, you also need street-smart
個人認為,大量的閱讀固然重要,但成為傷仲永類型的書呆子悲劇的也是不少。
所謂的street smart比較是學會怎麼在街頭生存。
什麼時候低頭,什麼時候go tough狠起來,什麼時候變通。
現代社會有許多所謂的「高認知窮人」。
核心就在於盡信書,不如無書。
這個世道,畢竟笑貧不笑娼,因此搞錢,能生存下來,能吃的上飯,並且把你掌握的技能轉換為生存資源和財富,個人認為還是相當重要的。
因此我雖然愛讀書,也注重知識積累,
但我更注重哪些知識有變現的價值,哪些知識適合作為吹逼的談資。
在我的框架裡,投資,交易就是很好的實踐方法。
我透過帳戶的盈虧不斷去優化我的思維和策略,不斷轉變我的生存方法。
在當今這個社會,做一個高認知,但是低財富的人,是非常痛苦的,這意味著你需要忍受那些比你有錢(爹媽有錢),但自己實際上非常土/傻逼的人 ,但應該說,這樣的社會結構仍然符合常態分佈的機率。
綜上,我的邏輯和理解事物的思維主要源自於以上三者。
沒有一個付諸四海皆準的法則,一個人思維和財富的成長,仍然需要依靠自身不斷探索/試錯,怕錯/怕失敗那就永遠不會成功,那倒不如接受失敗、挫折的可能性 ,這也是人生的樂趣。
和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