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戰爭早已打響

一場看不見的戰爭早已打響許久。 金融戰已全面引爆: 1. 石油定價權之戰(沙特OPEC VS US) 2. 美元人民幣之戰(匯率之戰) 3. 產業鏈之戰(去中國化= 再工業化邏輯) 4. 利率之戰(中美利差結構性存在) 要形成超思維能力,就必須超脫於個人的階層進行全盤深度思考。 因為一般人的思考維度只有: 1. 工作(好/不好找) 2. 收入(增加/減少) 3. 薪資(增加/減少) 4. 錢(好賺/不好賺) 5. 房子(會漲?) 看似實際,簡單粗暴的結論,最終都是由經濟週期和客觀規律決定的,在做以上的決策和人生規劃/安排之前,普通人最起碼能夠做的是: 1. 不去高位接盤買房被腰斬。 2. 留住寶貴現金拒絕投資形形色色理財產品做韭菜。 3. 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 以上這些,其實都是可以立刻產生效益,將自身的風險大幅下降的方式。 這部分是立刻能夠”變現”的收益,體現在決策的維度。 認知能力的變現,相對來說,如果不去做美股或是期貨二級市場交易,其路徑要更長一些,相對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堅持,但長期下來看,認知能力的提升和 長期的變現能力將遠遠跑贏整個市場的平均收益,其實就是跑贏大盤,真正賺到時代的紅利,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例子,在正確的時候,做出正確的決策,比如說2008 年後開始大舉買房,從買房賺取的巨大收益,如果在2019年的時候出清利潤,基本上是將未來幾十年的超額收益做了提前的變現。

金融戰爭早已打響
金融戰爭早已打響
美股大頂訊號浮現:通膨反彈,政府關門與經濟衰退
美股大頂訊號浮現:通膨反彈,政府關門與經濟衰退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經濟形勢後知後覺?

經濟之所以難以預測,在於所謂的趨勢,實際上是群體行為所自我強化的產物。而群體行為,有聰明人,也有烏合之眾的後知後覺。經濟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無數的個體行為和群體事件所串聯起來的最終成果。 由於階層的固化,我們身邊,或是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圈子,身邊大概率是和自己一樣,處於同一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人,因此我們的投資決策,包括做什么生意和想法,受到周邊環境巨大的影響。往往並非我們的獨立思維和觀點,實際上只不過是周圍親戚,家長意志的再強化而已。 這也是為何我們總是對經濟形勢後知後覺的重要原因: 依靠感覺認知,而非思考底層邏輯和數據事實。 1)感覺認知:無法分清辨別何為感受/感覺,也無法通過有效總結個例來提煉出有價值的觀點。 2)底層邏輯:缺乏對常識和邏輯知識的學習,最終浮於表面,只會依賴於1做出分析和決策,而非依賴於邏輯,常識做出分析和決策。 3)數據事實:任何結論都可被證偽,投資和交易的本質正是不斷建立假說,建立假設,不斷證偽和推翻的過程,而這中間的重要節點,正是:數據/事實/信號等。普通人僅僅依據1)做出判斷,而非將123之間做出有效鏈接和反复論證。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不理解數字本身的含義。 4)正論反論合論。這部分會在星球社群中做探討,這是非常高級的思維技巧。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經濟形勢後知後覺?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經濟形勢後知後覺?

宏觀交易中的期權思維

在宏觀交易中,我一直非常推崇做期權的交易,我管理的資金中,大部分的倉位都是通過期權來實現的,尤其是美股、外匯、股指以及商品期權,有多種方式以及合約能夠靈活構建交易策略。 做期權總的來說有以下好處: 1.強大的風控工具。平滑整體倉位的淨值曲線,減少最大回撤以及風險,同時增加收益(limit downside and enlarge upside)。靈活強大的風險控制工具。 2. 多維打擊。根據波動率的總體結構以及走勢制定靈活多變的策略(long vol/short vol/neutral), 在這個基礎上,交易者不僅僅只是對股票走勢方向進行押注,更重要的是針對波動率的走向而做押注。 3. 合約類型多樣,有許多OTC和場內的不同種類合約以及underlying做交易。以SPX標普指數來說,就有迷你合約ES,SPY(ETF), MES等多種合約,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流動性最好的合約。 4. 期權能夠很好表達交易觀點,流動性夠強,品種夠多。在美股中,不僅僅只有股票期權,也有許多不同種類的ETF期權,而通過組建不同ETF種類的期權,往往可以很好表達足夠細緻的期權交易觀點。 5. 以小博大,增加槓桿,同時節省保證金。在許多期權老鳥的交易體系中,期權交易最強大的莫過於節省掉倉位有限的購買力,通過交易虛值期權減少所需的保證金,增強自身策略的購買力,同時甚至可以在市場出現大轉折的時候,賺到tail risks(黑天鵝事件)的巨大收益。 6. 期權本身的流動性以及訂單分佈就能夠視為判斷市場結構走勢的重要依據,波動率和希臘值是研究市場的極佳工具。期權市場本身會反應出很多skew的結構,或者反映出當下主流投資者的biases或是認知,期權是很好的擇時工具。

宏觀交易中的期權思維
宏觀交易中的期權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