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心法】淺談基本面和技術面的應用
今天簡單和大家聊聊一些交易心得,更深入的可以加入知識星球獲得更多權益和乾貨。
在金融業界,只要是自己有閒錢去打理的,都會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技術分析有沒有用,要怎麼用?基本面又如何使用,如何判斷什麼時候應用技術面,有時候又如何應用?
更有人會問,那麼多種類的技術指標,有應該如何分類並且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技術指標。在這裡我會簡單講講,更多的我還是會這兩個星期逐步更新到我的知識星球裡,來幫助我的核心讀者建立更全面的投研交易的觀點以及知識體系。
首先有兩個方向做最簡單的區分。
第一是時間維度:
如果你持有的時間週期超過半年或是以上,這可以認為是長期投資(如果你是被套著,不小心做了股東,你就別騙自己是價值投資了,A股這種人太多了)。
對應這類比較長的投資週期,技術分析的應用面是很少的,更多以基本面因素作為主導。因為更長的投資期限會褥平波動率對於你自身頭寸的影響。對於這部分投資週期較長的投資者來說,他們更為關心基本面因素對於資產價格的影響。
而如果你的持倉週期在半年以下,甚至更短或是日內,那麼你對於技術分析的依賴就會越來越強。
技術分析的本質是提供了一套更為精確的擇時以及研判進出場位的系統,裸K的功能在於通過價格的走勢和運動體現出資產價格運動之間的博弈。而價格反映了資產此時此刻所有的要素。
基本面的本質在於讓我們理解資產之間相互的基本邏輯聯繫,關係以及運作模式。而基本面所驅使的價格行為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反映在資產上。
第二是資金維度:
更大的資金(比如公募基金,共有基金或是退休金,主權基金等)更少去應用技術分析。因為對於這部分大型金融機構來說,當這麼大的資本在建倉,本身就會引起價格的波動,從而提升建倉本身所需要的成本。
因此技術分析對於這類大型機構來說意義不大,基金經理會稍微參考一下,但絕對不是投資的主要考慮要素。更多對於基金經理來說,更加是考慮長期這個標的的upside (潛在收益)以及大類資產輪動的要素,以及相關度(correlations) .
那麼對於資金量有限的大部分人來說,無論你是交易500美金,或是10000美金,都需要去理解技術分析以及基本面分析兩個基礎技能。因為缺乏任何一個技能都會使你脆弱,缺乏了基本面技能你將無法判別市場環境何時切換或是發生改變。
而缺乏了技術分析,你將忽略盈虧比以及交易位置對你的績效所產生的影響,你將無法更為精確的管控自身的交易行為,比如止盈,止損,或是加碼減碼。
這就是市面上大部分販售技術分析知識體系所沒有告訴你的事實,那就是他們嘗試告訴你訂單流,或是密密麻麻的神秘技術指標代表了一切。然而並非如此。
關於技術指標
當然市面上有大量的技術指標,但是一定要記得,他們只為了價格行為本身而服務,他們本身並不代表價格行為。因此要切忌過度以來技術指標,而是要依據技術指標提煉出市場的不同信息,然後整合出一個交易觀點。
讓技術指標為你的交易觀點,服務,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當然,市場上的確存在有一些僅僅依靠辨識某些關鍵點位以及形態的交易員能夠獲利,然而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他們無法適應市場的不斷變化。當然技術分析同樣作為最容易理解的知識,也是最為普及,更多人願意花時間學習的知識體系。
對於我來講,因為我曾在不同的交易所以及機構等地方培訓過,所以我發現一件事,那就是對於不同的角色以及機構需求來說,這些skill set 要求同樣是不一樣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在期權做市商OMM裡面做風控,或是做執行交易員,那麼對你來說學習技術分析遠遠並沒有理解希臘字母來得更為重要。
因此無論做交易還是做投資,最難的永遠是對自己的理解,”know thyself”
因為不同的人格特質會產生不同的交易習慣以及對於資產走勢的理解。如果不能更深的理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同時對應自己的需求,就如同練武功一樣,盲目沒有方向,這是大部分的散戶終其一生,在股海裡浮沉,始終成為別人魚肉,而非成為掠食者的重要原因。
交易從來不適合什麼培訓班的體系,因為每個人的優劣勢本身是不同的。而每個人能夠承受的風險極限是不一樣的。
沒錯你的確可以給到最基本基礎的知識,並且讓你的學員都能掌握基礎知識,然而要到理解甚至到精通,或是卓越,則需要更多的時間,而且需要對自身進行交易行為做不斷的反思以及總結。
從深了來說,心理模式的反饋也是大相徑庭,有些人可以承受巨大回撤和巨大風險,然而有些人卻天生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傾向於輕倉交易。所以什麼人賺什麼錢是正確的,每個人都有能力generate different form of alpha,而這個超額收益的根源是自身的風格,還有不斷精益求精的技巧。
最重要的想給到讀者的觀念,就是交易的本質就是承擔風險和做決策。
後者是各大企業家和CEO等,領導人每日必須去做的事情。而這伴隨著巨大的壓力和風險,還有tradeoff. 而交易投資的過程中就是不斷修煉自身的行為和認知體系,真正的聖杯並不存在。
真正的聖杯在於我們的認知,知所能,以及知所不能。
正因之所不能,而淬煉之,亦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