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武林盟主之戰? NVIDIA為何決定收購ARM
隨著疫情的發展,我們逐漸看到現代全球化的供應鏈上下游中出現的弱點以及脆弱性(fragility),其中很關鍵就是半導體作為全球基礎設施的戰略地位正在不斷加強。半導體已經成為科技行業的“新石油”。
而現今人類的核心科技,某種程度上說,指的就是這130種材料,其中32%國內完全空白,52%依賴進口,也就是將近84%的程度上是被“卡脖子”。在高端機床、火箭、大飛機、發動機等尖端領域比例更懸殊,零件雖然實現了國產,但生產零件的設備95%依賴進口。
因此得5G不一定能得天下,半導體更加是兵家必爭之地。
無論是車用芯片還是手機芯片,甚至是我們打遊戲的,不敢讓老婆妹子看到的PS5以及Nintendo Switch(戰狼自覺砸爛外國遊戲,砸爛手中的IPHONE,用你們的行動證明你們的愛國!自覺支持國產,堅決砸爛一切帝國主義的產物!)
真正的愛國是客觀學習自己沒有的強大自己,而不是盲目自誇麻木自己。這個才是國運真正的關鍵。真正的國力是多維度的因素共同決定。切忌低估對手盲目誇大自己。
時至今日,國之重器儼然成為了半導體和芯片。而半導體和芯片產量的80%掌握在台灣以及韓國手上。而美國掌握的跟多是半導體的設計以及銷售。因此即使是在半導體設計能力領先的情況下,由於為了要通過削減開支,將大部分的產能分配在亞洲進行生產,這也直接導致瞭如今車載芯片等嚴重缺貨的現狀。
在這其中,韓國的半導體和芯片出口的大部分是自家三星手機等使用的半導體芯片,因此大部分的產能事實上需要依賴於台積電的外包生產能力。
讓我們先來梳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上下游現狀,如下圖: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半導體的利潤集中於設計以及銷售環節。
因此在這個現有的國際局勢下,誰掌握了芯片的供應以及加工的資源,誰就掌握了議價權。而這也是為何NVIDIA決定抓住這次機遇收購ARM的原因。當然不出意外的是,這個收購戰同時受到了媒體的巨大關注。
首先先來介紹ARM這家公司,這家公司通過押注移動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獲得了巨大的市場佔有率,近乎一半和以上的市場份額,而這是由於英特爾並未抓住智能電視以及智能移動設備的風口所導致的。
ARM的核心業務事實上是核心架構的IP授權使用。
然而在這樣的技術框架下,如果誰想用ARM的IP,那麼跟據流片的次數,客戶可以付一次流片的費用,也可以買三年內無限次流片,更可以永久買斷。芯片量產後,根據產量,會按百分比收一點版稅。這個和高通的版稅完全不同,ARM全球一年版稅也就幾億美元,只是高通的零頭的零頭。
然而即便是ARM的利潤並不如高通來得高,然而ARM在移動端基本上是毫無對手。
ARM在GPU上的競爭對手有IMG和高通。不過高通只在自己的芯片上使用,而IMG基本只在蘋果上賣出去。
這也是為何當NVIDIA在去年提出邀約決定收購ARM的時候遭到各個巨頭(高通,谷歌,英特爾等)的口誅筆伐,並且嘗試一切手段阻止這個收購案成功。
Intel曾經想通過貼錢進入平板,現在隨著策略改變也沒啥動作了。還曾經和rockchip合作,把硬核授權,讓RK生產,如今也煙消雲散。唯一還在堅持的就是對展訊的投資與合作,授權硬核,提供工廠,試圖讓展訊以低價鋪開x86手機芯片市場。其實這本意是不錯的,intel自己造芯片太貴,只能讓中國公司來做才能降成本。不過隨著intel移動戰略的改變,現在的前途真是未卜,可見生態的力量之強大。
NVIDIA在去年決定以400億元美金的價格收購移動世界的霸主ARM,這驚動了英國市場管理局(CMA)並認為該舉動非常可能會撼動英國在科技領域的領先優勢。而先前ARM的確也轉售給軟銀(soft bank)的孫正義,用以增強軟銀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
而針對併購案,輝達的執行長黃仁勳曾經指出表示,輝達將維持 Arm 的開放授權模式,無意對任何客戶進行限制,也無意拒絕任何客戶。不過,即使是黃仁勳如此的保證,確人無法消除原 Arm 客戶的疑慮。根據近期外電的報導,包括 Google、微軟及高通等科技業者都非常擔心這筆高達 400 億美元的交易案,不斷施壓政府反壟斷官員介入。
這筆交易包括215億美元的英偉達股票和120億美元現金(內含20億美元簽約費),另有50億美元現金或股票視ARM未來業績支付,剩餘15億美元以股票形式向ARM員工發行。並將在18個月內完成該筆交易(如果監管通過的話)。
英偉達收購ARM一事從兩個月前的傳聞、醞釀到實錘,發展異常迅速,迄今為止除了各國監管審批之外,英偉達幾乎掃清了其他所有障礙,倘若交易最終完成,這將是半導體史上最大的收購案,並有極大可能引起整個業界現有格局劇變。
如果這筆收購案最終成功可以說是黃老闆的魏延子午谷奇謀,一舉成就黃老闆的半導體霸業。
我的看法是,黃老闆的子午谷奇謀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佈局半導體的全產業鏈,並且加碼佈局智能城市,人工智能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加速升級。然而這個舉動會極大破壞現在各大家半導體廠商的攻守均勢。
而考慮到如今中美博弈下地緣ZZ的複雜性,這筆買牛奶的順便把整個養牛場收下來的收購案將極大增加NVDIA在移動半導體端的定價權以及話語權。
黃老闆真正的心思其實在蘋果的ARM MacBook Pro的硬件構架上面,ARM MacBook Pro沒有獨立的GPU ,而是把CPU和GPU整合到了一個SOC上面,而且兩個部分可以共用高速內存。
簡單來說就是黃老闆在押注GPU以及CPU的融合。
換而言之, GPU和CPU的融合本來就是趨勢。蘋果從ARM的A系列和手機開始,而老黃從X86的GPU和PC開始,最後殊途同歸。蘋果的進展其實比NVIDIA更快而且優勢更大,因為最後SOC肯定是四合一的,包括CPU,GPU,AI和基帶,最後一個是老黃短板。
通過收購ARM,NVDIA獲得更高的估值同時補齊了NVDIA產品鏈的短板。
那麼為何軟銀(softbank)願意將這麼值錢的金母雞拱手出讓?
ARM在2016年以234億英鎊(約320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軟銀集團。軟銀孫正義素來以投資科技互聯網公司著稱,其職業生涯最著名的手筆莫過於2000年投給阿里巴巴2000萬美元以及2006年追加的6000萬美元投資為其獲利了千倍收益。
關鍵是,老孫並沒有在ARM上面賺到多少錢,而且找不到願意支付溢價的買家。
前幾年軟銀全球化戰略遭遇諸多風險致使業績不斷下滑,由於老孫2012年收購Sprint開始讓軟銀背上沉重債務和虧損。為了平衡財務表現並挽回投資者信心,收購ARM成了軟銀自救的一項策略。然而軟銀遭遇流年不利,他沒等到ARM為其帶來有效增值的那一天。今年3月,疫情引發的市場動盪沉重打擊了軟銀願景基金,造成180億美元縮水,這迫使軟銀啟動了410億美元的資產出售計劃用於股票回購和償還債務,出售ARM的考量就在此中。
這就是為何軟銀決定賣出ARM的原因,正好軟銀缺錢想賣,黃老闆剛賺了錢有錢也願意出點溢價去購買。
如今400億美元的交易讓軟銀提前完成了計劃也實現了小幅溢價,在其持有的4年時間裡軟銀並未吃虧,但ARM也沒有為之帶來轉機。業界的“明珠”在軟銀這裡顯得“雞肋”了,但在其他人手中的價值或將完全不同,特別是英偉達。
這筆交易自然是軟銀也開心,黃老闆也開心的,然而競爭對手卻嚇得一臉懵逼。各個巨頭著實沒想到看上去老實巴交的黃老闆不只是想賣顯卡而已,裡面的芯片也要自己造!
以上就是為何黃老闆決意要買下ARM的原因以及目的了,讓我們拭目以待黃老闆能否成為下一代半導體武林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