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之輪|Fritz Lang和大都會|第一卷

ZodiacTrader
Dec 13, 2022

--

The only prison is our mind.

First we have to set free of our mind.

這個系列我會通過不同的散文以及詩集的方式,把一些好的作品,和我喜歡的一些文人哲士的內容統整起來。

系列開篇先用科幻電影老祖宗METROPOLISIs開頭。
也可以移步另一篇文章:
大都會| Metropolis

1927年啟發現代科幻,以及社會反思的電影鉅作《大都會(metropolis)》之所以偉大的原因,在於導演Fritz Lang 那超越時代,無可比擬的想像力,在大都會之前,並沒有什麼導演會將機器人作為拍攝電影的題材,畢竟在那個時代,他們很難想像所謂的機器人,會是什麼樣的。

這部電影展現了令人感到痛苦,絕望的未來,一個工人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地底,被資本社會吞噬後的無用,無剩餘價值的個體將被扔到屬於他們的黑暗中無止盡的勞動,並且被整座城市吞噬。有意思的是,當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正處於德國經濟衰退之時,大部分工人的命運是相反的,是無工可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反映當科幻電影對於經濟本身並沒有特別客觀的描述。

對立的二元階層,來自黑暗底層的些微曙光,雖然這部電影的結局嘗試讓工人- 瑪麗亞-二代-統治者通過溝通來作為全電影的結尾。當然這點是寄託了Lang本人的願望。這樣的願望先不說是否一廂情願,但已經足夠
這部大都會同樣啟發了許多有才華的導演,漫畫家和作家等。比如說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大師的同名作品《大都會》,以及後續的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黑客帝國,Akira,沙丘等一系列cyberpunk式的現代啟示錄,這些作品都反應出導演對於科技,文明,自然,和人類的反思。

這些啟示錄都有這樣的特點,人類的科技水平開始強大,但也同時無比地孤獨,痛苦。我們有足夠的科技讓每一個人都得以溫飽,快樂的生活,但是事實上是,每一個個體都只活在自己的空間之中。孤獨,脆弱而又敏感。這類表現主義作品,通過不同的意象,來表達自身反戰的思想。
而表現主義的短暫繁榮並未持久。

在殘暴的納粹登上時代舞台之前,一戰後的德國仍然沉浸在集體的反思,通過表現主義的各類藝術作品去反思,去重新思考社會,以及文明,還有人類的本質。而不久之後,一戰後的巨大債務,以及沸騰的民粹情緒再度席捲德意志民族,並把他們統統綁上了轟隆戰車之上。德國重蹈覆轍,德國拒絕從歷史中反思,重蹈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災難和悲劇。

Fritz Lang拒絕為納粹拍攝電影,即便希特勒親自表達對他作品的高度讚賞。諷刺的是,他的妻子做了截然相反的選擇,她選擇為納粹元首服務,這也是導致夫妻最終分道揚鑣的原因。他們在一個大時代,做了完全相反的決定。順便說一句,Fritz本人是匈牙利人,索羅斯的老鄉。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驚人的巧合,無論是大導演Fritz,還是經濟學家Ludwig von mises, 還是後來名鎮天下的宏觀基金經理George soros, 爾或是他的老師哲學家Karl Popper都是從戰亂中的中歐中逃出生天,並且在納粹的陰影中僥倖生還的猶太人。不計其數的猶太人,科學家,經濟學家,學者,商人都從德國逃出來,避開這位明顯喪失理智,人性的希特勒。

而這正是戰爭的寫照,戰爭往往有巨大的力量,讓個體違背初衷,違背自身的意願,走向截然不同的命運和處境。因為個體的意願,在這樣混亂無序的大時代,個人的智慧,才華以及能力只能夠被集體意誌所不斷壓制,直到徹底消解為止。 。

為了元首或是天皇之類的,以個人的喜好或是意圖,發動一場席捲全球不計其數的人的戰爭,而這場席捲全人類的戰爭,連個像樣的理由都無法提出,就對同為日耳曼人的挪威和丹麥發動戰爭,理由荒誕至極。

1940年4月9日,納粹德國實施代號”威瑟堡行動”的軍事計劃,全面入侵丹麥和挪威。宣戰理由如下:據悉英國和法國即將對丹麥和挪威發動侵略,為了保證丹麥和挪威的中立與主權完整,兩國應該立刻將國家交給納粹德軍保護…… 這種蹩腳的宣戰理由和藉口,倒不如乾脆別找任何藉口。

而我們現在也目睹了這樣龐大時代洪流的到來。
Fritz Lang 如果活到今天,他或許會創作出不一樣的大都會。
因為他會意識到,將近一百年來,人類沒有任何轉變。
而歷史又在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重複著自身。

--

--

ZodiacTrader
ZodiacTrader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