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兄弟 is watching.
思想的自由是所有人最後的自由,這點在George Orwell(後文簡稱GO)的傳世經典書籍1984中,從這本書的閱讀中我們或許能夠想像,一個窮儘自由的社會將變成如何。
在此,我仍然想要奉勸我的讀者們,在還可以閱讀的時候,盡可能去更多閱讀,去真正強大自己的心靈以及自己的意志力。閱讀這些不朽的作品是最好的方式,有時候我們必須從紛擾噪音不斷的環境中超脫出來,我們才能更好定位自己,更好地找到出路。
許多書籍之所以傳世,不單只是因為這些書籍本身所傳達的內容,更多是作者本身多災多難的境遇。這些境遇以及人生閱歷,使得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著他們所處的時代,以及社會,最終才能夠將他們的思想形成一部作品。
深度閱讀的魅力在於這裡,那就是我們真正動用我們的智力去想像,去發出有價值的疑問,去求索,屬於自己的答案,而並非依賴於強者,所提供給我們的簡單粗暴答案。
我不知道我還能堅持發出聲音多久,還能夠陪伴我的讀者多久。但我誠懇希望你們能夠將深度閱讀作為自己的一種終身習慣。我們閱讀並非是可以獲得任何形式的物質上的成功,讀書和思考應該是排除任何功利性的過程,讀一本巨著的過程,就如同和巨人對話一樣,如今社會氛圍,鼓勵大多數人進行功利性的閱讀和思考。個人感覺非但意義不大,而且你的所學終將有限。
我的少年時期的大部分時期,都是在圖書館度過的。與其去和朋友去做各種過多的遊玩和社交,閱讀是唯一能夠讓我擺脫物理限制,讓我忘記我曾經的貧窮和痛苦,讓我得以脫離所有的客觀條件限制,遨遊在知識的領域的少數愛好。少年的我,非常想要擺脫所有階層對我的限制,這也是我學習英文的巨大動力來源。
而我現在才明白,我學習英文,更多是一種rebellion ,我通過這種方式反抗並嘗試改變我自己的命運。
Rebellion.
G.O 是一位反抗者,他出身於一個並非生活優渥的生活環境。
G.O的父親理察·布萊爾(Richard Walmesley Blair)為印度總督府鴉片局副代理人,母親梅培爾·李莫桑(Ida Mabel Blair,Ida Mabel Limouzin)為緬甸木材商之女,具英、法兩國血統,從這點來看,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
他無法融入貴族的圈子,他那一口伊頓的貴族英語口音也同樣無法融入窮人的圈子。因此無論他在哪個圈子,他都屬於邊緣人。我想為何G.O能夠寫作出具有獨特觀點的作品,和他的這一點邊緣性人格有很大的關係。他之所以能寫出傳世的巨著《1984》,和他的傳奇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他憑藉自身的努力進入了英國的貴族學校伊頓公學,然而逐步家道中落的家境使得他無法持續大學的學習,因此他加入了公務員體系,成為了”系統”的一部分。也成為了系統中的螺絲釘。
為了生計和穩定,他加入到英國位於緬甸殖民地的公務員隊伍中,成為殘暴對待緬甸當地人的英國殖民強權中的一員。在這段經歷中,他看清楚了英國殖民過程中所採取的各種極端殘暴的手段,這段經歷也讓他對整個系統產生了懷疑,他寫出了兩部作品,第一是《絞刑 A Hanging | 1931 》。
另一本是1936年出版的《獵象 shooting an elepant》。
這部短文在2016同樣被拍成了同名電影。
後面G.O實在沒法在這個系統待下去了,他開始了他在英國和歐洲長達4年的顛簸流離的貧困生活,他成為了廣大工人中的一員,這也讓他理解了工人階層的痛苦,和被資產階級壓榨的窘迫,無可奈何。這段經歷讓他對於所謂的權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開始真正理解何為工人階層,並且深入理解了工人階層對於權威的痛恨。
在1933年,30歲的G.O 創作了他的第一本書《巴黎倫敦落魄記》:
33歲,注定不平凡的G.O加入了社會主義的隊伍,甚至親身上場參與了前線戰鬥(西班牙共和軍)。後續他參與了一系列圍繞西班牙內戰所發生的激烈鬥爭中,最後他甚至被狙擊手打穿了喉嚨,才不得不結束這場戰鬥並重新回到寫作中來。
1948年,歷經苦難的GO寫成巨著,1984,剛好把48年的數字掉轉順序,成為了1984 在這本書他凝聚了所有他的親身經歷,他在激烈戰鬥中,前線的所見所聞。作為一名英國殘暴殖民地的警官,一個曾經的伊頓公學出生名門的落魄中產階層,一名在苦難中維持生計,微博收入的工人,一名西班牙內戰的革命者,George Orwell, 或者他應該感謝1929年偷竊了他所有退休金的小賊,他得以放棄一條平庸的道路,終於成為了一名傳世作家。
在G.O的小說裡,1984年的主角,Winston Smith,最終無法忍受”Thought Police”無窮無盡的工作和折磨,他最後崩潰了,經過最終的折磨和挑戰,全面瓦解的他,再也不是一個完整的人。為了生存,他成為了一句空殼,最終意識到他是如此熱愛big brother的,無數螺絲釘中最普通,最聽話的一名。
僅以此文銘記逝世73年的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