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全球定價權之爭:LME, 青山控股以及”妖”鎳
在亂世之中,我們往往會見到各種活久見的教科書案例。
而大宗商品市場亦不例外。
當下在大宗商品市場,爭議最大的就是青山控股(TsingshanHolding Group Company Limited)之前所發生的鎳瘋狂逼空(short squeeze)的行情,青山控股由於自身持有大量的現貨,也不斷在期貨市場通過做空鎳的合約來對沖潛在的價格下跌風險。
青山控股在鎳行業的地位毋庸置疑,也是非常大的市場參與者。其早在1988年就已成立,最早的時候是製造汽車的窗戶,現在涉及的領域更包含了新能源等不同領域。
對於青山這種本身就橫跨鎳製造行業的上下游的戰略級製造企業來說,他們手中勢必有大量的鎳現貨。正因如此像這種市場參與者是天然多頭。因此對於這種企業來說,他們會在金融市場中賣出對應的期貨空頭合約來對沖風險。
也就是說,如果鎳的價格跌下來,那麼青山控股的現貨可能會虧錢。但是虧的錢能夠在期貨市場上賺回來,那麼風險等於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減少。但是要知道,期貨合約是保證金交易,涉及到巨大的槓桿,本身持有的成本也較高,因此一旦鎳的價格暴漲,那麼勢必青山控股要血虧,必須支付巨額的保證金(margin call)。
然而市場的行情卻超乎所有人的意料。
俄烏戰爭改變了貴金屬市場的一切。
由於俄羅斯是全球鎳的主要供應商,俄羅斯供應了全球約6%鎳金屬。全球超過70%的鎳被用於製造不銹鋼,還有7%進入了電動汽車電池領域。電動汽車電池使用的是高純度的”一級”鎳,其中17%由一家俄羅斯企業(諾瑞斯克Norilsk)所生產。
沒人能夠預料到俄烏戰爭突如其來的爆發,而此時伴隨而來的還有西方金融系統十分嚴厲的製裁,那就是,將俄羅斯徹底剔除出美元結算的系統之外,這也直接導致了許多俄羅斯相關的大宗商品以及貴金屬市場的供需出現巨大的波動。
俄羅斯無法通過美元結算,客戶也無法直接和俄羅斯交易,或是購買如鎳這些重要物資,因此鎳的供應出現大幅下降,從而導致鎳的價格一飛沖天。
隨著鎳價格的不斷飛漲,這時青山控股自身用來對沖做空鎳的合約就出現巨大的浮虧。
照常來說,任何企業都要自己承受這個巨大的浮虧,也必須為自己的風險對沖而買單,但是此時LME卻做出一個讓人訝異不已的決定。
LME決定暫停鎳的交易並且將3月7日午夜之後的交易全部作廢。這也意味著青山控股可以”不認賬”,他們手上巨大的空頭頭寸也無需按照3月8日的鎳交易行情來結算,並且承受巨額虧損並支付其添加保證金。
事實上這件事對於交易員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因為如果交易所可以頻繁按照自己的需求或是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式去任意停止,暫停交易或是廢除交易結果,那麼對於整個行業,整個交易所都是非常不公平的,這也會導致LME這樣的交易所出現巨大的聲譽以及名譽問題。
鎳的瘋狂走勢喚起人們對LME最黑暗時期的回憶,即發生在1985年的”錫危機”。
此次由鎳引發的巨大危機,是僅次於錫危機的事件。在錫危機爆發的時候LME暫停錫交易長達4年,這也迫使許多經紀人破產。
有些自媒體以及媒體的口徑是,這就是嘉能可GLENCO這些公司的鐮刀,或是所謂的陰謀。就是傳說中一堆Glenco交易員下注了大量的鎳的做多期權,把價格拉上去,然後逼迫青山控股繳械投降認虧離場。
但是我的觀點不同在於。
從風險管理的角度,這反映出了這些傳統大公司對於衍生品風險以及策略的無知,要知道有許多像是GLENCO這些的大公司,哪怕是過去的LTCM這樣的大資本巨無霸都是要遵守遊戲規則,該破產破產,該找人接盤接盤,雷曼兄弟如此,更多的金融機構都是在遵守這個遊戲規則的前提下逐步增加自身對於衍生品風險管理的能力以及認知,最終成為了更強大的金融機構。
哪怕這次不買單,不認賬,即便LME免了單,該付的,未來一樣會來。
因為這已經基本上形成了許多大機構的慣例。
今天你風控沒做好,你爆出風險問題來了,你就說有神秘空頭把你打爆了,啥都是境外邪惡勢力,卻對於自身的失誤隻字不提,十分不負責任。
即便是今天Glenco有意向要和你對著幹,人家把鎳的價格拉起來,你本身是鎳的天然多頭,你拿著這麼多的鎳,人家不是給你送錢嗎? ?
你拿著這麼多的鎳現貨,你到哪裡都有議價權,你都是爸爸!
人家如果真要搞你,那麼GLENCO應該是把鎳價格打下去!而不是拉上來!況且人家GLENCO CEO應該和普京不認識吧?難道和普京聯合起來,拉升你鎳的價格? ?
你今天但凡空單少一點,你都是血賺啊,別人給你送錢,你卻說別人別有用心? ?
這個也徹底暴露了許多金融記者對於金融市場的無知。
還記得嗎,這種公司的神風險操作,恐怕不是個例吧?
2003年10月份,時任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航油)總裁的陳久霖對風險認知不全面,中航油被”下套”巨虧5.5億美元;”國儲銅”事件同樣發生在有關機構預測國際銅價會下跌,但實際卻持續上漲的時期。 “明星交易員”自信做空,國儲局損失9.2億元人民幣。時任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坦言,由於缺乏對市場風險的有效控制,國儲局在此次事件中損失慘重。
有許多這種專業能力有限但是人脈關係巨大的”關係戶”成為了這些大型機構的交易員,或是直接負責巨大資金的風險對沖以及風控。
我遇過這種類型的交易員,他們普遍以對沖的名義,事實上卻是拿著別人的錢賺自己的收益,讓廣大公司吸收風險,自己獲利。以對沖的名義,直接裸賣空甚至是非常基金,頭寸巨大的押注空頭,才是這件鎳事件爆發的終極原因。
要對沖就對沖,別以對沖的名義來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