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信用市場出現預警信號? 2018年魅影重現?
先前在知識星球裡,以230多美金價位做空BABA阿里巴巴,這個交易想法也早在去年8月多發布預警以及交易信號。
我從去年的BABA做空倉位至今已經實現60%的利潤。
今年也持續做空ARKK至今。
超額收益的alpha來源其實就是提前部署。早於市場認知之前堅持自己的交易頭寸以及方向。並且不被短期的雜音所干擾。
而且我早在去年就已經頻繁大規模預警中概股的巨大風險。然而仍然有很多交易員以為已經跌到了地板上,結果貿然進入槓桿做多。有幾個我認識的朋友已經瀕臨破產了。而且這些朋友我也善意地提醒過,結果要和我對賭,結果不言而喻。衷心祝愿他們能夠挺過來,以後能夠更好地處理風險,對沖風險。
歡迎加入知識星球解鎖更多交易乾貨,策略,以及交易想法。
這個知識星球的價值就在這裡。提煉了我多年的交易框架,認知體系,以及交易經驗。好的是這個星球裡不扯淡,大部分的微信群其實多數都在撩騷,或是發布一些沒什麼根據的過激言論。而在星球裡,總的來說大家都是圍繞乾貨以及知識點在交流。
作為交易員和投資者,我的建議是不要浪費過多時間在和他人交流上。要多些投資時間在理解自己所交易的標的物以及投資邏輯上。你將會發現,你的交易成效將顯著提高。
— — — — — — — — — — — — — — — — -正文 — — — — — — — — — — — — — — — — — — — —
對於市場來說,今年是一個艱難的開端。央行轉向取消政策寬鬆的鷹派轉變、隨之而來的收益率曲線顯著變平、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財政支持前景消退以及對估值過高的擔憂日益加劇,這些都在金融市場引發了動盪不安。
企業信貸也不例外。在經歷了兩年的大量資金流入之後,故事轉向了信貸市場資金的流出。加上負的市場總回報,這些資金外流讓人想起 2018 年的痛苦回憶,那是信貸市場最後一次不得不應對大幅收緊政策。
讓我們關注信貸總回報為負的來源 — — 利率和久期急劇上升,而不是對信貸質量和違約的擔憂。考慮槓桿貸款,浮動利率工具,其信用評級與高收益債券相當,它們是固定利率工具。
自年初以來,槓桿貸款利差擴大了 11 個基點,而高收益債券則擴大了 80 個基點。年初至今,槓桿貸款的總回報率為-0.5%,而高收益債券的總回報率為-4.3%。
根據 Emerging Portfolio Fund Research 的每週資金流量數據,槓桿貸款基金在 2022 年錄得 123 億美元的資金流入,而高收益債券基金的資金流出為 140 億美元。即使在迄今為止總回報率為-6.8%的固定利率信用債券中,較長期限(IG)的表現也遜於較低質量的高收益債券(HY)。顯然,信用投資者焦慮的核心是久期而不是對違約激增的恐懼。
當然,這最終可能會變成債券質量的比拼。
讓我們考慮企業信用基本面。與過去四個週期中的任何一個週期相比,進入這個遠足週期的中位次 IG 公司的狀況都更好。對於我們的 HY 和貸款基本面數據庫中的公司,淨槓桿率中值處於先前政策拐點的低端(根據評級組合進行調整),現金對債務處於高端。與之前的遠足期相比,到期牆也更加落後,從而限制了在不利條件下和/或在波動期間進行再融資的需要。
槓桿貸款(和浮動利率資產)的低期限憑證(low duration credentials) 並非沒有成本。更高的利率最終對所有借款人都很重要,但與高收益債券市場不同,在再融資時向借款人的基本面傳導到槓桿貸款基本面的速度要快得多 — — 利息成本將立刻上升。因此,利率上升最終可能會對基本面形成負面的影響,這取決於盈利增長。
這次到這個臨界點的時間點可能要短得多。
在分析加息對槓桿貸款借款人的利息覆蓋率 (ICR) 的影響時,對 ICR 而言更重要的是更高的利率成為盈利增長的阻力。
歷史上,由於利息支出被收益增長所抵消,貸款 ICR 在加息週期的早期就有所改善。但最終,隨著財務狀況趨緊對企業盈利的壓力,覆蓋率急劇下降。更陡峭的利率軌跡不僅會導致利息支出迅速上升,而且還會縮小與收益相關的 ICR 進一步改善的窗口。
分析顯示,假設收益沒有增長,如果利率上升 150 個基點,ICR 水平中值可能會從目前的 4.7 倍下降到 4.0 倍。如果實現當前市場共識的盈利增長(+9%),ICR 水平中值僅略微下降至 4.5 倍,但如果盈利增長變為負數(-5%),則下降至 3.8 倍。
儘管信貸市場如今的基本面看起來不錯,但整體市場估值卻並非如此。
儘管今年迄今有所擴大,但信貸利差仍遠低於長期平均水平,而在政策收緊週期開始的時候,信貸利差將進一步擴大。
隨著央行提供的流動性逐漸從市場流出,量化緊縮將給信貸利差帶來壓力。我們預計投資組合再平衡渠道將通過將 MBS 利差擴大到企業信貸領域發揮作用,重點關注 IG 利差。
因此,交易員更傾向於承擔違約風險而不是久期和分散風險,並且繼續支持槓桿貸款而不是高收益債券而不是投資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