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金融電影導讀Ep1】 — — 華爾街以及TWA航空狙擊戰
其實我一直想要評論影響我很深的一些金融題材電影。這個系列其實也是一個嘗試,並不算是影評,而是在一個專業的角度去表達我對於這些電影的看法,然後帶到一些乾貨,並且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金融以及電影。
如今的很多公眾號文章以及作品,重段子和講故事,輕講解本質和原理。事實上這可以理解,因為絕大部分寫作這類金融作品的作者本身缺乏實戰經驗的磨礪,因此很難真正去解釋這些金融題材電影背後的一些關鍵點。
因此這個系列是想做一個嘗試,如何在科普性,乾貨以及故事性獲得一個平衡。寫作也一直是我的一個習慣。這幾年一直有在創作一些戲劇,詩歌還有小說。不排除未來會陸續將我的一些文學作品和嘗試發佈在這些平台上。
今天要講解的電影是我很喜歡的導演,Oliver Stone的經典作品,華爾街Wallstreet,相信有很多讀者都看過這部經典的電影作品,它塑造了一個鮮活的角色, 不朽的Gordon Gekko.
這部經典的作品之所以被拍攝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紀念他的父親,Louis Stone, 一個在1929年大蕭條痛苦掙扎的股票經紀人,同時也是老兵。作為一個局外人去觀察華爾街所發生的的紙罪金迷的一切。也正是由於導演Oliver Stone的生活經歷,導致了他的ZZ理念更為極左。在他的作品中將資本主義的罪惡刻畫的入木三分。但是難免會多少具有主觀色彩。
主角是一個初出茅廬,對於華爾街充滿憧憬的股票經紀人Budd,然而剛畢業的他畢竟涉世未深,並不了解華爾街的黑暗面,而他也遇到了他一生的敵人/貴人,財富驚人手段毒辣的企業掠奪者Gordon Gekko 並通過內線消息獲得第一桶金。
Gekko 的角色原型事實上參考了Dennis Levine(1980年代通過內幕消息操縱市場獲利的資本大佬), Ivan Boesky(80年代被判罰1億美金罰金天價的內線股票交易者), Carl Icahn(活躍至今的資本大佬,擅長大量買進公司股份並且積極改造公司,接著賣出股份), Asher Edelman(1930年代的神級大佬,在哥倫比亞大學甚至開課教授孫子兵法,並且應用在企業的收購戰中), Michael Milken(在去年被特朗普特赦,曾經是不可一世的垃圾債券大王,基金經理只要獲得開掛的米爾肯的幫助,就進入了無限彈藥的BUG模式)。
Gordon Gekko在當時被稱為corporate raider(企業掠奪者),按照現在的通用說法應該是較為中性的activist investor(激進投資者)。在劇中Gordon Gekko瞄準了主角父親所在的藍星航空公司,並且從中耐心穿針引線想通過軟化徒弟Budd以獲得他作為藍星航空公司的工會領袖父親的支持。然而最終Budd發現Gordon事實上是有意在接觸他並且利用他來搞定父親的時候,他醒悟了,並且通過他師父教會他的戰術,將他師父繩之於法。
事實上整部電影的情節都是對1980年Carl Icahn 對於環球航空公司(TWA, Trans World Airlines)的收購案情節的一個再創造。現實中TWA的工會並未成功戰勝邪惡的企業掠奪者卡爾伊坎,最終卡爾伊坎將TWA整家公司收歸己有。
對於Carl Icahn 的介紹可以閱讀
对冲基金经理风云录(三)Activist 激进投资者,华尔街之狼- Carl Icahn,不亚于巴菲特的传奇人物】
TWA 這家公司事實上最終被Carl Icahn成功捕獲,也被他獲得控制權之後”五馬分屍”並且銷售掉以獲得龐大的利潤了。像是藍星和TWA這類航空公司都是屬於重資產,現金流巨大的好公司,而捕獵這些公司牟利的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企業掠奪者):快進快出,大量吃進這些上市公司流通在外面的股份,並且迅速成為大股東。在市場意識到這家公司事實上被市場低估很久,現金流豐沛,隱藏資產巨大之前把股票價格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媒體炒作,企業改革故事等)然後迅速脫手這些股票,或者是直接找到不錯的買家,直接將企業各個部門分拆掉,變現離場。
第二種(激進投資者):大量吃進這些公司股票並且獲得控制權,通過改革企業落後的管理制度和幫助企業進行重新定位,轉型,並且長期和這些公司共進退,企業盈利預期以及營業情況獲得大量改善,最終股價飆升,投資者出手股票套現。
這兩種方法都需要投資者尋找到資產價格被長期低估,現金流事實上豐沛同時報表上存有大量隱藏資產(HARD ASSETS)這類標的。而往往這類公司都會有官僚主義,官僚主義會選出資質非常平凡的CEO,而由於企業現金流穩定,CEO不思進取,這類企業往往最後會淪為上市公司管理層輸送利益的肥油水來源。正是出於這類mismanagement,這類公司會有大量的緋聞以及醜聞,最終導致的是股價低迷。
許多這類企業都是上市公司,同時疏漏的管理制度會讓大量的股權以及流通股票散落在公開市場。便宜的股價,這時對沖基金這類私募就可以運用槓桿以及現金(比如垃圾債券募資等),大量的資金買入這些股票直到自己成為最大的股東。
如下圖,卡爾在TWA的控制權不斷增加。
在TWA以及藍星這個案例,Gekko扮演的絕非老好人,CARL ICAHN對於TWA也如此,他們絕非菩薩心腸幫助企業的改革者,他們的最終目的是佔據這家優質公司,趁你病拿你命。並且最終把這家公司的優質財產變賣。
Carl Icahn 嘗試吃進資產,並改變企業的會計報表制度,拉長資產折舊年限,這種財務魔術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因為這類航空公司的飛機,設備都會有折舊,而拉長折舊年限相當於這些資產每年折舊沒那麼厲害,那麼企業相應的財務報表裡的資產被拉高了。
而這個細微的操作自然導致財報看起來更好了,因此也提振了股價,並且美化了這家公司的運營狀況。
緊接著Carl開始對TWA進行私有化操作。並且通過發行垃圾債券(high yield junk bond)這類企業類型債券通過提供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收益率來吸引金融機構買入並持有。這類金融機構之所以會被吸引矇騙的原因在於他們並不認為TWA的資產負債表的狀況不好,他們認為短期之內TWA這家公司絕對能夠償還垃圾債券的本息(因為TWA自家飛機都有很多台,所以他們認為TWA具有足夠清償能力。)
上圖為TWA的現金收入
Carl矇騙了這些外部投資者,他們並不了解Carl的戰術。他們只是簡單購買了這些債券來給予他所需要的資金。
那麼Carl需要那麼多現金幹什麼呢?因為有那麼多股東太麻煩了,這些股東也會想盡辦法阻止卡爾變賣家當,所以他嫌這些股東麻煩,決定給這些股東一大筆錢,然後把TWA變成自己私有的公司,這筆通過發行垃圾債得來的,從機構中藉來的資金被用以支付這些TWA的股東。
這樣一來,就沒有人能夠阻擋卡爾變賣所有TWA值錢的家當了。因為現在TWA是卡爾私有的公司了。
下一步就是賣家當了,TWA的確有很多值錢的家當。比如飛機,比如航線,然後把航空公司員工的退休金以及這類現金儲備全部榨乾。之後這家公司賬上一點資產都沒有,全部轉移到了卡爾的名下,而不是公司的名下。再讓背負著大量公司債,無法償還本息注定違約的公司破產。
這樣一來,所有TWA值錢的家當就從TWA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轉移到了卡爾的名下。然而因為破產保護的緣故,在這個過程中,卡爾以TWA chairman以及CEO的角色仍然管理著TWA,他心裡自然明白這家公司是一定會完蛋的,當債主們上門的時候,他上演了一個金蟬脫殼的戲碼,那就是用他手持的股份償付這部分債務,並且辭職離開TWA。
由於他是TWA的CEO,因此從法律上講,TWA仍然欠著卡爾相關的薪酬還有獎勵,而由於剛接管公司的債主手裡也沒有多餘現金支付給卡爾的款項,因此他們決定以45%的折扣機票作為現金的替代以支付卡爾償付這筆款項。
更TM牛叉的是,卡爾跑去建了一個網站,專門出手這些手上的廉價折扣機票,以獲得更多美元收入。 。
牛逼,趁著人家老公出門,把人家白富美老婆炮了,搶了,享受一番然後把老婆的房子車子家人的錢全部賣掉,再賣掉這個老婆身上所有值錢的家當甚至是嫁妝,再讓這個老婆為自己賣身做小姐,之後還不夠,還要離婚把債務放在她的頭上,再讓這個前妻欠自己錢讓她賣身償還自己,她賣身錢不夠用套套來頂,連套套你TM也不放過,你把套套半價賣出去換現金。
這個就是TWA案例的本質。
當然在這部電影中,主角Budd後面也功成名就,而惡人Gekko受到法律制裁鈴鐺入獄。這個可以從華爾街的下一部,華爾街2看到Budd已然成為了一代大佬。具體的電影情節我就不再詳述,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前往觀看。
我想從企業掠奪者這個角度來深化,來解析這部電影。當然我們可以看到Carl 甚至是Gekko的貪得無厭(超乎常理)但是我們往往過分妖魔化CARL ICAHN,或是這些大空頭或是企業的掠食者,卻忽略這些企業脆弱甚至是生病的原因。
事實上往往我們會去更多同情這類公司,相反忽略的是這些大公司的管理層本身究竟是如何貪污,甚至是消極管理(MISMANAGEMENT)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茅台的管理層,你有特權,你會不會不用,你頂得住不用的誘惑嗎?
大家心裡自己清楚答案。
掠食者和被掠食事實上是自然的一部分,金融市場亦然。所謂的激進投資者(Activist),比如當代的Bill Ackman, Carl Icahn 等,還有我剛才簡單帶到的一些過去的大佬,事實上會大量增持一家公司的股份以謀求這家公司的”控制權”
企業的控制權是一個艱澀的話題,但我會嘗試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企業的控制權一直充滿爭議,到底應該由誰來管理公司,那麼當公司出現巨大的管理失當問題,往往會引來外部的獵食者,那麼簡單通過毒丸計劃(poison pill)即使能夠逼迫獵食者退卻,但往往最終都是以外部獵食者獲利以告終。往往動用毒丸計劃的,殺敵一千自損6百,到最終毒丸計劃後的企業,能否重振過去的雄風也是現代金融學術corporate finance在公司治理上的爭議點。
即便是OLIVER STONE是以批判的角度看待整個資本主義制度,而我更能從他的敏銳洞察中學習到更多他的思考,以及感受。經典的作品就是如此。看一遍是不夠的,往往越看就能理解的越透徹,越能發現過去的無知以及不足。
限於篇幅有限,未來我會在適當時機展開我這幾年在這個領域上面的一些思考。
後記
一句經典台詞,GREED IS GOOD,以及Gordon Gekko在工會前激昂演講的神態正是讓我對金融引起強烈興趣的原因。我在初中就開始廣泛閱讀叔本華,尼采,羅素以及黑格爾的人的書籍以及理論。當時的我是哲學的狂熱讀者,也因為這個緣故,我和同齡人基本沒有任何共同話題。當同學在談論明星或者是想買入什麼鞋子的時候,我在思考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拜火教之間的聯繫。嗯,這個是我一直以來的重度思考怪癖。
而在進入大學之前,我非常困惑於,哲學應當如何改變社會。確切來講,我知道我如果僅僅成為一個哲學家,我沒辦法養活自己。同時,很明顯社會對於哲學等人文社科的知識並非具有更大的興趣。
而當時Gordon的一席話讓我明白Greed can do good.讓我明白資本市場通過貪婪以及競爭來讓人類進步的本質。於是我便開始在家中廣泛閱讀我能夠獲取的所有經濟學讀物。正是由於我看了這部電影,並整整觀看了近20次。之後我開始我作為高中圖書館的管理員的part time career,在閒暇時閱讀大量的經濟學書籍以及科技類書籍。
當然我那個時候對經濟的理解是淺薄而且是不足的,但是這部電影WALLSTREET啟迪了我,激發了我對於復雜現實社會不斷思考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我真正開始看到現實社會中的不對稱性以及反身性。所以金融於我,不單單只是哲學和世界觀,更是一套可行的方法論。我一直保持積極思考,寫作,交易,教學的正向循環,不斷強化我在金融領域上的視野,見解,能力和技能。
寫作的力量是強大的,它能讓我影響更多的人。即便我在一些私募甚至是公募基金講課,我所能影響的人畢竟相對有限,我希望能夠通過我的一些淺薄之力,能夠讓更多人開始感受金融之美,哲學之美。而這些哲學絕不僅僅是學術層面的,他們更是戰略,和每一天我們的決策。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加入我們,為未來做提前準備。相信未來的你會感激今天的你所做的付出以及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