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預期以及集體行為
貨幣主義經濟學者認為,經濟是一台精密的儀器,而一個富有才能的央行官僚應該像工程師或是科學家一樣,精準地對各項經濟數據以及統計數據做出反饋,並且通過一籃子的貨幣工具下功夫,比如說調整央行基準利率,隔夜互換或是在債券收益率,回購規模或是其他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貨幣工具上下文章。
他們認為,只要精準控制經濟機器本身,也可以對人們的行為以及預期形成更大的干預,從而深入影響整個金融市場的資產價格,讓通脹循序漸進回落,或是做到各種既要…又要的成果。而我將這種既要…又要的政策意圖理解為一種來自於學術圈象牙塔的傲慢,這種傲慢也正是如今金融機構和央行之間產生巨大意圖差異和誤解的關鍵原因。
如今這種誤解正在擴大,這也在撕裂著貨幣主義者的現實。
事實無數次證明,經濟在某些特定的時候,並不會遵照某些人的意志而轉變其運作的軌跡。關鍵時候支配經濟的,並非是”理性經濟人”的理性行為,人們的行為伴隨著就業市場的結構,通脹的結構以及經濟預期,最終形成集體行為並反向作用於宏觀經濟。
這也是索羅斯的理論”反身性(reflexivity)”的由來。
反身性這個特徵難以被統計以及難以被量化,因此長期以來,反身性僅僅是作為一個偏向於哲學的經濟概念而在索羅斯在達沃斯的論壇中反复提及。對於計量經濟學家以及象牙塔中偏向數量貨幣理論的官僚來說,這樣的理論過於抽象,並且難於納入現代央行的決策流程。
然而我們可以看到,近期這樣的反身性是的確作用在經濟中的,只是索佬喜歡用箭頭表示的理論不夠geek不夠數學性感,所以他的理論的優點只會被交易員所看到(他的恩師卡爾波普爾表示不屑一顧,這根本不是哲學):
俄烏戰爭爆發 — — 輸入性通脹+美國貨幣型通脹 — — 能源食品價格飆升 — — 消費者以及企業形成通脹預期(歐洲工廠在能源價格不確定下停工減少成本) — — 美國扔戰略儲備原油砸通脹 — — 美聯儲開始加息干預市場 — — 就業市場開始自疫情復甦(非農數據),租金和薪資增長帶來持續的通脹動力 — — 第二輪通脹源於低端勞動型崗位的擴張和輸出 — — 頂層高薪工作數量在減少 — — 消費者和企業對於通脹和衰退的預期加強 — — 美聯儲持續走鷹 — — 市場不買單,QE結束後各種不適應,美元強勢下大部分金融機構在虧錢 — — FOMO效應(fear of missing out) — — 決策者在CPI數據反升的情況下進一步明確加息計劃 — — 市場開始正視加息路徑,寬鬆預期減弱 — — 消費者減少預期開支,消費模式和行為開始轉變 — — 企業營收收入減少 — — 高端以及可替代性需求進一步減弱。 。 。
那麼最終的結果,有兩種:
第一是通脹陰魂不散的所謂”經濟軟著陸”,同時市場預期和美聯儲的混亂也會造成更大的市場波動。這個毫無疑問會被描繪成一種大衛戰勝格利亞式的央行宏偉勝利。
第二是全球經濟系統進入經濟衰退,短期來說對於全球投資者是巨大挑戰,但是處理得當將會給下一輪經濟擴張周期予以重要的養料和基礎。
這個模式實際上和1970年代所經歷的多少有些相似。
和鮑威爾”看菜下飯”式循序漸進的加息方式不同,保羅沃克爾頂住來自於總統的壓力,做出了獨立的決策。沃克爾很快意識到了,只有足夠強力的舉措能夠扭轉消費者的預期和行為模式。金融機構也被強制減少了金融槓桿的使用,這些是70年代抗擊通脹巨大成功的重要基礎。
當我們去思考宏觀經濟的時候,與其去思考FOMC的決策過程,不妨同時去思考金融機構的行為模式,以及在我們周圍的個體的想法。
由於我的學生群體中有不同產業的一些老闆和主要投資者,我的做法是會了解他們對於現在經濟的看法。由於他們身處在不同產業,看的角度多少會不一樣。比如說大型貿易商和大宗商品現貨的礦老闆的思考邏輯就不一樣,那麼對於我們做宏觀交易的,雖然無法指導短期的交易,但是對於長期的產業邏輯和判斷,卻是至關重要的。
經濟是由廣大的消費者,中小企業,金融機構和大型公司所組成的,他們的預期和行為模式息息相關,在當下的貨幣體系當中,消費者的行為模式是很難簡單通過除了QE之外的工具所引導的,擴張的時候很容易,緊縮的時候市場將和央行行為產生巨大分歧,如果央行不能形成強力的預期,遲早緊縮週期將引來更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