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記| Soul of Republic 共和國的興亡 卷1
羅馬最偉大的皇帝,《沉思錄》的作者奧勒留留下的一句名言耐人尋味。
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觀點,並非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只是視角,而非真相。
視角決定了我們的觀點,而階層所帶來的限制性讓我們無法看清格局的全貌。
奧勒留曾經拯救過羅馬,他使得羅馬倖免於提早到來的敗亡。他同樣也是電影《角斗士》中老國王的原型。他代表著羅馬的一種精神。這樣的精神曾經孕育了羅馬,而當這種無形的精神最終消亡,最終也導致了羅馬從分裂到最終覆滅。
三百多平方公里的疆土,四面環敵。
經常性侵擾的日耳曼人,誇地人等,羅馬必須強大以抵御所有的外來威脅。而奧勒留雖然被批評為一個鎮壓基督教徒者,但是無論從君王或是賢者的角度來看,他都被視為是羅馬歷史的典範。
他很好的捍衛了羅馬所包含的精神。而羅馬強大的關鍵在於不斷的改革,以及通過吸納外部的力量來不斷壯大自身。羅馬是難以定義的,因為曾經的羅馬,是一種不斷衍伸以及擴張的概念。
如果用企業的核心商業模式的角度來看,這個制度即精神。精神及製度。
它被稱為SPQR。
SPQR是拉丁語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的首字母縮寫詞,一意思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作為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元老院與羅馬人民”被紋飾在羅馬軍團的鷹旗上以及古羅馬很多公共場所之上
對於這個詞的完整寫法,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差異主要集中在這個“R”代表什麼意思。最常見是Romanus(羅馬人民)和Romæ(羅馬的人民)。在圖拉真紀念柱和提圖斯拱門上的版本都是“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
這個精神,和美國夢類似。
它是強大的精神引力。羅馬強盛的基礎來自於SPQR精神的實現。
那就是在SPQR的旗幟下,對於成為羅馬公民的渴望。成為受到羅馬保護的公民,並且追逐強大的權力以及社會財富。這種建立公民社區的努力,不斷將外族吸納成為羅馬公民。這樣的模式並非通過狹隘的民族主義去界定,相反它突破了其他文明需要以來民族主義以凝聚的模式。
於是羅馬急速成長為一個巨大的不斷擴張的軍事機器。
不斷地轟隆作響,並且不斷吸納來自於五湖四海的最有才能的人。他們聚集在這麼一個理念之下,共同瓜分世界的戰利品。
而充滿了榮光的共和國的開端,卻始於一場性侵。
羅馬王政時期最後一任國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的兒子強暴了一位貴族婦女盧克麗霞,並造成此婦女自殺,其親戚布魯圖斯因此起兵推翻國王。
前509年盧修斯兵敗下野並被流放,羅馬王政時代自此結束,羅馬共和國正式成立,國家由執政官、元老院及人民大會三權分立。掌握國家實權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
西元前753年,羅穆盧斯(Romulus)建立了一個小小的村落,稱之為羅馬。到了西元前509年,羅馬轉為沒有國王,由少數貴族控制的共和政體,靠著征服,羅馬共和國的領土不斷擴大,成為橫跨歐亞非的王者,統治著現今西班牙、法國、義大利、敘利亞、希臘、北非等地。
下圖是至西元前44年(凱撒主政時期),羅馬共和國領有的土地:
但隨著征服地擴大,眾多財富流入羅馬,奢靡之風讓羅馬開始墮落,貧富差距擴大使得社會不穩。格拉古兄弟(Gracchi)掀起的土地改革,不但賠上性命,也將羅馬的社會矛盾彰顯出來。
隨後的馬略(Gaius Marius)與蘇拉引起的內戰相互屠殺,讓彼此分裂更深,蘇拉的改革表面上維護了羅馬共和體制,卻也種下了危險因子,此後崛起的龐培(Pompey)、克拉蘇(Marcus Licinius Crassus)、凱撒三巨頭的聯合與紛爭,更是將羅馬共和國引致最終的結局。
共和後期的選舉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選舉也從原本單純選出需要的人才,轉成政治鬥爭的一種手段。為了實踐各種承諾來換取選民支持,揮霍、巴結、攻擊成了必要的現象。
我們甚至可以在其中,發現羅馬與現代驚人的相似性-政治充滿了欺騙,背叛與被出賣。這個時期最為人熟知的共和國名人 — — 凱撒、西塞羅、龐培、克拉蘇、加圖(Cato the Younger)等,都不免落入這個漩渦中,不擇手段地爭取羅馬的最高權力,直到付出自己的生命為止。
共和體制帶來了經濟收益。共和制度也給羅馬帶來了真真切切的好處,共和國時期的羅馬是一個熱衷於開拓征服的國家。而征服各地的兵員來自於自耕農,他們懷著到遠方搶掠一番到夢想,拿著自備的武器,受國家召喚,為國家打仗。
國家擴張,在此期間羅馬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然而在沒有約束的自由市場下,社會財富最終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羅馬擴張受益的也只是少數人,也就是羅馬貴族。
這樣的共和制度只是徒有其表,即使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羅馬有巨大發展,但這種發展也僅僅是在貴族之間,反而使得平民貴族差距越來越大。同時權力如此分散,平民和貴族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經濟差異,這樣的羅馬共和製,能長期存在嗎?
共和製如何走向滅亡
很顯然,這樣畸形的共和製是無法長期存在的,早期一次仗的時間並不長,而且距離不遠,能保證打仗之後還有充足的時間休息,自耕農也能耕種自己的土地,然而後期長期的作戰,特別是從地中海地區擴張到非洲地區,打一次仗的時間從幾個月變成了三五年。
自耕農,他們的土地便很容易因為缺少勞動力耕種而荒蕪。最後他們的土地被貴族以低價買走,攻下的土地也被貴族收走,貴族用廉價的奴隸代替他們作為勞動力耕種土地。而這些失地農民就只得變賣武器,戰利品,用光之後,只能到羅馬城去,吃免費的麵包。如此,能負擔得起自備武器的義務兵就越來越少,而隨著國家的擴張,對兵力的需求越來越大。
如此便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兵力,一方面貴族又無法滿足平民的生活需求,長此以往,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內部再次轟塌。
當然面對如此情況,羅馬人也嘗試了改革,由格拉古兄弟倡導改革,要求貴族給平民分地,保證自耕農的數量,以此確保戰時可以徵召到足夠的義務兵。然而這項改革觸及到了貴族們的利益,受到了貴族元老的抵制,最後無疾而終,兩兄弟被殺,改革失敗。
另一倡導改革者馬略,為了不觸動貴族的利益選擇改變軍制,變徵兵制為募兵制,即:國家提供裝備,國家負責退伍後士兵的著落問題,任何公民,就算是無財產者都可以參軍。
在馬略的改革之後,事實上國家就和士兵沒啥關係了,元老貴族也懶得管這些士兵退伍後的生計問題,到最後,士兵從服役到退役,全仰仗將領,成了將領的私產。軍閥開始出現。而日後元首製的”皇帝”實際上就是這些軍閥裡最大的。
在三世紀危機之前,皇帝還是有些權威,有足夠的錢可以鎮得住場子的。到了三世紀危機之後,羅馬的經濟狀況越來越不好,惡性循環開始:皇帝靠軍隊上位,靠他的地位盡力撈錢供養軍隊。
最終改革仍沒有成功解決問題,反而暴露了貴族自私自利的面目,共和製也走向了滅亡。
在迎接奧古斯都的帝製到來之前,不妨用選舉,一窺羅馬共和國最後的輝煌。
羅馬的榮耀階梯(美國的旋轉門)
在羅馬共和國,上層階級都以追求榮譽(軍功)和名聲為最大目標,史家波利比烏斯(Polybius)形容:(羅馬)人民授予官職給那些值得之人,而這是國家對品德所能提供的最佳獎賞。鼓舞年輕人為了國家共同利益,去忍受極端的艱苦,贏取那伴隨勇者的榮耀。
羅馬的憲政體制下,選舉是獲得權力的唯一出路,靠著選舉,能夠出任官職;靠著官職,能夠獲得領軍的權力,最終就有機會獲得羅馬最大的榮譽 — — 凱旋式。
在說明選舉之前,先來看看羅馬有哪些官職需要選舉,羅馬的官職有分低階跟高階,其中最重要的是下述官職,依照高低等級排列,依序是:
高階官職:監察官、執政官、司法官(也譯成裁判官、大法官、行政長官)
低階官職:市政官、護民官(或譯保民官)、財務官(或譯審計官)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官職也是用選的,例如軍事護民官(Tribuni militum)、次要行政官或是臨時官職;其他著名的官職,如獨裁官、騎兵長官並不屬於民選範圍,故略去討論。
這些官職形成一種等級,羅馬人稱之為「榮耀階梯」(CURSUS HONORUM),標明一個羅馬政治人物終其一生的走向。大大小小加起來,一年需要選舉的官職只有80幾個,考慮各種門檻限制,要當上執政官,最順遂的狀況下也需要至少三次的選舉,可想而知階梯絕對超擠的,還不時有人掉下去。
一般說來,羅馬上層階級家庭的孩子成長到17歲後會先服軍役,富有的公民及騎士階級必須服役10年(以前是至少參加10次戰役),然後才能競選第一階段的財務官,其他公民只能在步兵服役,且要服役16年才能競選第一階,之後的每階都有其限制年齡與條件,必須得依靠個人手段去奮鬥了。
可想而知,執政官的誕生需要耗費巨資,加上巨大的影響力。
並且通過著狹小而又極度內捲的權利階梯,最終才可能被選為羅馬的執政官。
而在權力產生的過程中,這些力量如何激烈的交鋒,這些官職又是如何影響羅馬的,我將在後續和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