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記| Soul of Republic 共和國的金融危機

ZodiacTrader
Dec 25, 2021

--

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

然而歷史本身可以從不同的主管角度詮釋,我們也要謹慎,避免以主觀意願完全死板硬套進入現代的文明社會中。無論是經濟學學習和投資,教科書能夠給我們的往往只是基礎,而如何洞悉時代的脈絡,深化對於全球經濟以及商業趨勢的理解,我們需要真正有見地,深入的觀點。

歡迎加入我們的星球,做深入的探討。
我也將在油管頻道中做更多深入的內容:ravenrock灰岩金融科技。

羅馬無疑是人類歷史中璀璨的明珠。
通過研習帝國的興衰,我們能夠獲得更多深讀的思考和見解,而非隨波逐流。

前文可閱讀:
羅馬記| Soul of Republic 共和國的興亡 卷1
羅馬擁有2500餘年的歷史,他曾經歷過一段被稱為”羅馬治世”(Pax Romana)的輝煌年代,當時的羅馬軍團征服了歐洲大部分地區,複雜的銀行業和信用支撐起了羅馬帝國的經濟和貿易之網,使其成為了地中海世界的經濟和文化之都,”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諺語可見彼時的羅馬無限風光。

而在無限風光的底下,卻為其之後的經濟危機埋下了種子,從今天開始Tradimo將通過連續三篇文章把你帶入古羅馬帝國,為你講述古羅馬是如何一步步陷入經濟的萬劫不復,通過他的故事來深度分析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究竟是什麼。

Via Sacra是當時羅馬最繁華的商業街,就如同今日的香榭大道一樣引人入勝。而隨著零售貿易的蓬勃發展,就有了配套的金融服務,比如說最早的貨幣兌換商,或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牟利的早期資本家,匯兌者以及金融商。

而當時羅馬最暴利的行業,莫過於採礦業以及航運業。金融家通過貸款給不同的羅馬城市甚至是君主本身,並且成立大型商業項目,甚至他們會幫助羅馬統治者收稅。金融家並非現代才有的職業,金融家的歷史可以追溯甚至更早以前。

Via Sacra街景

隨著羅馬不斷的征服更多的疆域,金融如同血液般,成為了羅馬帝國引擎的”機油”,將羅馬的商業文明的效率發揮至極致。

民間信貸活動高度活躍,甚至立法對於存款,貸款以及代管等業務做了明確規定和區分。前者讓早期的銀行得以自主選擇貸出多少款項。後者則限制不讓銀行過度貸出資金。

Via Sacra如同最早的股票交易所和交易大廳,聚集著整個帝國最精英的人群。名流,政客等都在此交易最早期的金融票據,以及為戰爭進行更多更細緻深入的金融資助以及資金的募集,同樣的,大量的熱錢湧向了當時的羅馬帝國土地中。當時羅馬的土地價格水漲船高,漲到讓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這點和當代沒有太多不同,大量的資金最終的去向永遠是土地。
這點是幾千年來文明變遷中不曾改變的。

而羅馬社會的流動性也在發展中不斷提升,尤其在奧古斯都時代,可見一斑。

當時的羅馬社會等級森嚴,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奧古斯都大帝將”金錢決定社會地位”的法例編入了其帝國法典,使得社會等級具備了高流動性的特徵。

法典規定元老院議員的財富門檻為25萬第納爾(denarius),而騎士的財富門檻則為10萬第納爾。羅馬制度下,騎士為僅次於貴族以下的階層。和中世紀歐洲的軍事力量概念不同,歐洲的騎士階層也肩負著作戰的義務。而羅馬的騎士更多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和財富直接掛鉤。

當時羅馬普通士兵一年的俸祿約為230第納爾。而這樣的等級制度也讓眾多的社會上流人士更加喜歡通過商業和金融投機來賺錢,發放貸款、銀行業務和稅款包徵成為了羅馬上流圈子的”座上賓”。這些權貴通過金融遊戲擴大了自己的家族財富以圖維持自己的顯赫地位。

在這段時間裡,事實上奧古斯都的政策本質就是”deregulation”,那就是從法令上允許讓更多人參與到金融投機以及運作中,本質上就是經濟中的槓桿(債務)規模在不斷激增。

奧古斯都大帝除了頒布了”金錢決定社會地位”的法例外,為了使得羅馬經濟更加繁榮,他增加了公眾開支、大力增加基礎建設,僅羅馬城就有82座神廟得到修繕,奧古斯都大帝在生命終結前的那一刻曾經自豪的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接收的是一座磚瓦的羅馬城,留下的是一座大理石的羅馬城。”

同時奧古斯都為增加市場的貨幣供應,其還用他的個人財產,定期向民眾發放現金(早期的QE形式,類似量化寬鬆)。

這些政策使得羅馬帝國的經濟不斷提振,同時也極大的促進了信貸擴張和商業繁榮。在這樣一個貨幣極度寬鬆的年代隨之而來的就是投機行為逐漸變得狂熱。由於當時的資金非常寬裕,導致了羅馬中金融家出借的貸款利率的下降,而更低廉便宜的利率意味著更低的資金成本,這也民眾爭相購買土地使得土地價格飆漲,從眾的心理讓羅馬人不斷前赴後繼,暴發戶們憑藉土地積累了大量財富,躋身貴族行列。 (這點是否似曾相似dejavu?)

此時的羅馬,階層開始撕裂,同樣的貧富差距懸殊開始拉大。

土地價格的上漲,貨幣的寬鬆,經濟繁榮的不斷湧現,隨著而來的則是物價的不斷上漲,諷刺的是,強大的羅馬貧困階級需要用超過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購買糧食,而也由此社會矛盾開始逐漸暴露。

在奧古斯都統治的時期為了緩解這樣的貧富矛盾,不得不免費發放糧食,據統計當時有超過32萬的羅馬公民享受此福利。和如今的歐洲社會福利是非常類似的,這樣大規模的社會救助也會產生債務問題。

然而這樣大規模的社會救助並不能從根本解決社會的核心問題。通脹上升以及物價上升,以及糧食價格的不斷上漲依舊頻頻引發暴亂,致使政府多次動用軍隊鎮壓因高糧價導致的叛亂。

這樣寬鬆的經濟光景並未持續。很快的經濟由寬鬆轉向了經濟緊縮。

公元14年,奧古斯都大帝逝世,提庇留繼位。提庇留身為一個擁有謹慎色彩的繼承人,在發現國庫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將經濟寬鬆開始轉變成了緊縮。因此羅馬的大興土木,奢華的娛樂項目開始減少,通過大量土地投機買賣致富的建築業大亨們手上開始出現了大量閒散奴隸和一堆難以償還,並且令人尷尬的資產負債(是否似曾相似?)。

隨著貨幣發放量的收緊的,利率開始上升,債權人開始擔憂借款人無法正常償還貸款,而債務人也開始變得焦慮,於是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開始驅使人們囤積現金,於是市場開始了惡性循環,資金的流動性持續減弱,很快就導致了當時羅馬房地產市場的崩盤,由此導致了債務違約大面積發生,就此羅馬經濟之網破裂,金融系統性危機隨即爆發。

因此房地產危機絕非駭人聽聞的神話。我們只不過都活在經濟周期之中。

著名油畫《Roman orgy at Tiberius’ time》
很快羅馬迎來了更為激進的緊縮維穩行動。

為了維持羅馬金融系統的穩定,提庇留不得不採取激進措施。他建立起了公共壞賬銀行(bad bank),通過改銀行向長期負債的人們提供最長三年的無息貸款以緩衝違約風險,當然借款者需要將地產作為擔保物抵押給政府。這點和美聯儲和財政部共同運作的,2008年用以穩定經濟的TARP項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亦即是通過不斷吸收壞賬,提供貸款,來避免更多的企業違約破產。
同時為了充盈國庫並維護政局的穩定,提庇留開始實行凱撒所頒布的另一部法律 — — 每個羅馬人可持有的現金不得超過1萬5錢第納爾,他將其他元老院議員和行省貴族的財產進行充公用以防止有錢人煽動叛亂。

公元37年,提庇留病亡,當然也有史學家說提庇留是在生病期間被禁衛軍指揮官馬克羅用一床棉被悶死,詳情不得考證,但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提庇留死後,羅馬民眾歡欣鼓舞、爭相奔走相告。

其繼位者卡利古拉上台後馬上取消了提庇留的政策,快速放開了公共資金和借貸活動希望再次拯救羅馬經濟。這樣的激進政策是必要的,但是將迅速消耗掉民心,這意味站在大眾的對立面。

諷刺的是,他的後繼者卡里古拉一上任就開始扭轉他的緊縮政策。
卡利古拉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早期的典型暴君,在人們的眼中他好大喜功,行事荒唐,暴虐。但是在他統治初期,其修建了大量宮殿、不斷舉行各類大型歡宴活動、各類工程項目繼續開始(其中包括著名的奧古斯都神廟和龐培劇院),他更是兩次慷慨的給每位羅馬公民發放了300塞斯特斯。

著名的猶太哲學家菲洛(Philo of Alexandria)這樣描述這個時代:

“這個時代給予所有人同樣的恩澤和福祉,以至於世人讚美的薩杜恩黃金時代不再像是虛構的神話。”

當然這樣的寬鬆政策是不可能繼續施行下去的,倘若繼續下去,整個羅馬會加速崩潰。

作為寬鬆政策的代價,羅馬的國庫迅速空虛萎縮,一場新的金融危機一觸即發。奧古斯都大帝所面臨的問題再現羅馬,糧食短缺引發政治動亂。

卡里古拉發現,他不得不繼續遵行他的前任的既定政策,並且進行更激烈的緊縮,才能挽留羅馬。於是曾經的慷慨很快成為了過眼雲煙,取而代之的是變本加厲的財產充公。有錢人被迫捐獻財物或用來購買國有資產。他同樣取消了羅馬公民權能夠傳予後代的法律,限制行省人民、獲釋奴隸僅能將公民權給予”第二代”,藉以增加繳稅的人口;他要求人民在遺囑中必須將皇帝列為遺產受贈人之一,否則該遺囑便無效力;他還默許各式的誣告構陷,並以法庭判決沒收被訴者的財產。這引發了一場空前的社會緊張和恐懼。

卡利古拉甚至將奧古斯都與提比略皇宮內的器具拿出來拍賣,並派出近衛軍隊長征收一切商品交易的稅捐,甚至連搬運工人、妓女也全得繳稅。

如此高壓的內政措施徹底激怒了所有人,他成為了所有人的公敵。公元41年1月24日中午,其被禁衛軍首領卡瑞亞帶領的數名和謀者所刺殺。

簡單概括,那就是奧古斯都大帝離世,提庇留繼位後,經濟寬鬆開始轉變為了緊縮。由此貨幣發放量的收緊導致利率的攀升,從而債務違約的擔心情緒升高,隨機很快導致了羅馬房地產市場的崩盤。之後其後繼者卡利古拉繼位,廢除了提庇留的緊縮政策,大型各類工程,並發放錢幣。但是寬鬆的政策導致國庫迅速空虛,隨之而來的則是財產的強制充公來彌補國庫空虛。而這些政策導致餓了卡利古拉時代的迅速崩塌。

卡里古拉時代的結束正式宣告帝國衰亡時代的到來。
卡利古拉死後,他的叔父克勞狄烏斯繼位,他繼續向軍隊提供食物、馬戲活動(在當時馬戲表演是主流的娛樂活動)以及金錢來籠絡軍心,並且借助於推進建築工程(奧斯蒂亞港口建設就是當時最為規模宏大的項目之一)的方式來提供財政刺激,並試圖強化食物供應鏈來解決糧食市場的周期性危機。
同時羅馬還展開了領土擴張,希望藉由新的土地和貢賦來為羅馬提供需求增長。由於當時的只有羅馬公民才向政府納稅,於是越來越多的新殖民地的人被賦予了羅馬公民的身份,納稅人數開始增加。為了滿足政府的稅收需求,權利開始集中,官僚體制加速發展。

大規模常備軍的開支、糧食、以及娛樂項目的補貼,導致稅收需求持續增長。而邊遠行省有大量奴隸及廉價勞動力,因此製造企業開始遷離至高盧和北非等地,而羅馬逐漸成為了政治、銀行等服務業和奢侈品貿易的中心,這次的產業轉移浪潮導致了經濟萎靡。

公元54年,克勞狄烏斯食物中毒而死,尼祿繼位。在尼祿統治時期,羅馬通縮壓力日益加劇,公元64年的羅馬大火更是讓其經濟一蹶不振。為了讓國庫不再吃緊,尼祿採取了一種頗有”現代”感的措施 — — 通過貨幣貶值引發通脹。他效仿奧古斯都大帝,降低金銀幣的重量和迪納厄斯銀幣的成色,由此通脹成為了羅馬生活的一部分。公元68年,在軍隊和民眾的反抗下,尼祿自殺身亡。

之後的年代,羅馬一直深陷在”擴張領土 — — 國庫空虛 — — 增加稅負 — — 物價上漲 — — 貨幣貶值 — — 經濟萎靡 — — 財政刺激 — — 擴張領土”這樣的死循環中(唯一較好的時期則是提圖斯和圖密善的統治時期,圖密善甚至提高了迪納厄斯銀幣的成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其統治時期的銅漲局面,但可惜的是他們的繼任者則並沒有延續他們的做法)公元192年康茂德於此身亡,古羅馬著名歷史學家卡西烏斯·狄奧如是評價那一段歷史:

我們的歷史由一個金碧輝煌的帝國變成了落滿塵埃的鐵鏽帝國

此後”三世紀危機”(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籠罩羅馬,金融危機瞬間演變成了帝國危機。在這期間,羅馬內戰連連,軍隊和政府開支居高不下,歷代皇帝為增加稅收而加快貨幣貶值,短短50年間(公元235年至284年),大約有26個皇帝,其中只有1個是病死的。

公元268年,迪納厄斯銀幣中的銀含量只有0.02%,而在奧古斯都的統治時期,純度則為99.5%。以糧食等生活必須品作為參照,整個公元三世紀的物價則是上漲了15000倍。

公元3世紀末,戴克里先登基,他試圖實行固定物價和資本管制來改善經濟狀況,但是由於此時羅馬的商品逃離正規市場,只在黑市進行交易,因此根本無法控制通脹,由此該政策宣告失敗。之後戴克里先接受現實,頒布新的法律,規定以實物而非現金的形式徵稅,直接導致了市場經濟轉變為了國家管制,以確保穩定可靠的商品供應,越多越多的人開始歸田務農以維持生計,城市人口凋零,社會開始轉型。羅馬帝國後期由於納稅的人越來越少、提高稅賦無法有效的改善政府財政,君士坦丁認為東方才是真正的財富聚集地,因為那裡有大量通往亞洲和中東的貿易路線可以經營和課稅,因此羅馬首都東遷至君士坦丁堡,由此關注點和權利也逐漸向那裡轉移,意大利和羅馬從中心淪為了邊緣。之後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史學家以該年標誌為羅馬帝國時期結束),而東羅馬則進入封建社會,直至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

古羅馬啟示
古羅馬金融危機究竟告訴我們什麼?或許從古羅馬這段歷史我們只能得出這麼幾個結論:
1、當經濟危機爆發時,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這其中或許只能起到拖延的作用,但是爆發遲早要來,而且壓制越久,爆發之後的影響可能越大。

2、經濟危機並不是一日所成,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病灶積累所導致,因此當出現苗頭時卻已是避之不及。

3、經濟危機出現之前往往會有這樣的現象:看似良好的經濟環境,導致人們的盲目樂觀,於是信貸增加,地產成為了大眾追捧的明星,而之後伴隨的則是物價的上漲,資金開始從製造業和實體業抽離,繼續湧向了金融業和地產業,快錢越來越多,當一切看上去越來越美好的時候,也即為危機埋下了種子。

4、在金融體系中,繁榮和蕭條不斷交替,樂觀、自大、貪婪塑造繁榮,卻為蕭條埋下種子。之後悲觀、屈服、恐懼則讓蕭條之路遙遙無期,直至某一天破而後立。繁榮蕭條永遠生生不息,永遠交替不只。

--

--

ZodiacTrader
ZodiacTrader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