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A股 | 路徑依賴以及從眾效應
今天聊聊A股近期的現象。
筆者接觸很多交易A股的投資者,而真正在A股獲利能夠入袋為安的實在不多。 (當然有,我們是按比例來看)從整個A股近期的結構行情來看,去年我一直說,不太可能衝破3800,上證指數大概率是在3600這個位置會遭遇比較大的阻力。
這篇文章我不是來無腦吹A股或是無腦吹美股的,而是做一個比較客觀的剖析來讓讀者自行做決策。也沒有什麼讓國人開美股出海帶節奏的打算。
因為我個人的投資經驗來講,我本身也有做A股的資金,大宗商品期貨,同時也有做50ETF期權的交易。同時自己也在交易日經股票,美股以及歐洲類的一些標的物。想通過一些對比來做一個拋磚引玉,往深了吧不好寫我怕被和諧。
做海外的二級市場的優勢還是多空,更多的風險對沖工具以及流動性。相對來說也更加具有挑戰性,因為要考慮的變量將增加,因此對於一些投資者來說並不容易,加上外匯本身管制因此開戶門檻比較高較不容易。
因此天然的A股投資者在國內佔據更大多數。這也逐漸形成了大多數A股投資人的一個固定的思維路徑以及依賴。從更大的時間維度來看A股從機構來說一直屬於牛短熊長,而美股的結構由於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原因是屬於倒轉過來,牛長熊短的局面。
我一直說,A股的這種結構最終只會使得參與者難以對沖市場風險。由於T+1的設計以及漲跌停板的框架,最終A股參與者想要利潤就必須重倉加槓桿。如果想要避險因為融資融券也有相應的門檻以及針對大盤大跌的抗跌能力不強,參與者也只能選取防禦型的股票,或是乾脆空倉手握現金避險。
在市場風險不斷切換,上證指數一直遲遲無法突破4000點大關的時候,不盲目吹牛市會傷害很多中心忠心的死多頭的內心。而各個公眾號的博主也當然不可能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公然做大空頭提示風險。因此整個市場氛圍就越來越激進,金融機構以及私募基金為了要把收益做起來,只能夠用更激進的策略去吸引投資者。而這反過來加強了投資者本身的短視。
我也一直強調,事實上A股業界一直盲目鼓吹所謂價值投資,而這個概念根本就是所謂皇帝的新衣。因為絕大部分的投資者都不可能把資金放給任何一個基金經理超過2年,甚至三年之久。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永遠有比你收益更好的基金再來是我倒不如去all in狗狗幣更刺激?
最終路徑依賴就像買房子一樣根深蒂固,整個市場被培養成看不見房間裡的大象,也就是騙自己沒有所謂的風險。當任何一個交易者槓桿過大跳樓,我們可能會緬懷個1天,隔天立刻被短期的利益本位所蠱惑,加大槓桿去盲目幹,因為不倉不加滿,沒有可觀的利潤。
從眾效應本身在金融市場是非常容易放大的,舉個例子,在美股市場中也有非常擁擠的倉位在做多標普指數。過度放大的槓桿最終只會產生一個1987年的巨大調整,這點觀點我沒有改變過。
而在A股市場中,熱錢不斷在找尋新的題材還有概念,事實上這些都遠非所謂價值投資,而都是短期內加槓桿幹,賺飽了就跑,這個更多是游資的風格。所以哪裡來的耐心去持有優質企業。再來如何去定義什麼是優質企業,這些企業的財務報表再好,和股價表現也根本是兩回事。
兩個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場都在積累更大的金融風險。而往往我們視而不見。因為我們注重短期利潤多於長期價值,而我們也更加不可能真正去沉澱,踐行價值投資,因為價值投資只不過是基金經理嘗試說服投資者的一種尋求認同的話術。
並最終把高槓桿和所謂的低風險打包在一起。所以所謂的低風險管理就是不滿倉嗎,不滿倉都可以被視為好的風控嗎?
收益和風控就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而往往我們人性會說服自己看到收益,然後可以忽視風控。最終爽一時,哭一世。個體悲慘的命運往往始於這點。
沒錯一個好的交易員應該抓住機遇放大利潤。但是一個真正偉大的投資者知道如何活得更久,比如索羅斯和巴菲特,到現在為止,我仍然沒見過任何一個投資者超越這兩位大師。
交易和賭博的終極區別,在於理解整個遊戲(knowing the game), 同時理解自己的勝算(odds),並且明白自己的收益空間(upside) 以及潛在風險(downside) 並且嘗試在這些象限以及維度中獲得一個最優解。
好的交易員不是梭哈,而是將每單位的風險所獲得的利潤盡可能地放大。
當蛋糕越變越小,最終我們都會內捲化。
而當粥多僧少,最終我們都會相互撕逼,而結局就是達爾文法則。
然後我們只能夠摁著眼睛說,一切都會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