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屬於我們臺灣自己的狹隘

ZodiacTrader
Oct 8, 2022

--

正如我曾經寫過,我在英美日港陸都生活過,而當我因爲家中原因,不得不返臺的時候,我發現我正處於一個重新適應,而且這個適應過程非常吃力的狀態。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僅僅在於分享自己的淺見,拋磚引玉而已。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引起部分人的共鳴。

首先第一不適應的是我們臺灣自己的所謂法制。

我有許多港人朋友,也有許多朋友從港投資來臺,當我們談起有關於投資移民以及其他的法制政策的時候,甚至我和一些外派的外籍公司高管聊天的時候,都提到,臺灣的政府非常“臺”,而且只有臺灣人自己能說自己“臺”,這個“臺”,其實是土的意思,而土的意思,是不和世界的規矩和海洋法系的方式同步。

舉例來說,

從港人的角度來看,畢竟生活在英制度許久,即便今日國安法已經頒佈,但是在港生活,許多條例,都會清晰標註。相反看到我們臺灣的法規,隨意性極強,朝令夕改。民進黨依靠港人犧牲做票,成功連任。表面看似同情,或是支持港人同胞,事實上無論是專業移民,還是投資移民,都相當“灰色”,以及“隨意性”。

從一開始的一年600萬臺幣移民,修法至三年持續實體店面經營。甚至從專業出發更換證照,港人甚至需要重新在臺修習執照,甚至重讀大學。

年輕人普遍沒有太多積蓄,而走這條路的人,大多都是中年以上,5,60歲退休想移民臺灣者居多,而這批人如何分配精力,運營投資,甚至是重讀大學?許多港人同胞來臺,敢怒不敢言,因爲怕得罪移民相關部門,也不敢多說,但是當初條例寫的不清不楚,有許多港人滯留臺灣數年,投資數百萬,甚至無法得到一張居留證。

這些港人通常都是來臺之後,家眷悉數過來後,才被告知需要增補材料,或是需要觀察多幾年,總之就是無法可依,連具體的時限,也給不到這些同胞,這樣的形式,是否有哄騙港人來臺投資之嫌?

第二是,我們往往將所謂的人情,放在所謂的半法制之上。

最終的結果往往是,人情用來綁架,用來做雙重標準,凌駕於法律之上。而這點,往往是文化層面上的。

比如說我們講究客氣,心中可能猶豫不決,或是想拒絕,口中爲了所謂“客氣”,或是所謂禮貌和委婉,嘴巴上就成了好。

港英美人則是直接,可以就可以,直接說,即便是英國的紳士,亦會明確地婉轉拒絕一個人。

但是好了半天拖沓,但是也沒有說到做到,久而久之,就在國際的商場上,失去了誠信卻不自知。

港人來臺,往往如此,在經商或是聊天時,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精力猜測,我們的“是”或是“好”,究竟是出於客氣,還是出於人情,還是真的言出必行的“好”?

久而久之,這樣就形成了富有我們臺灣特色的商業文化,那就是低效,講究客氣,丟了效率,其實我們可以做到既有效率也可以客氣,萬全毋須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人情講久了。

那麼試問,我和你先是生意合夥關係呢?還是我們是兄弟關係?還是我們是朋友關係?那麼當三者衝突時,我應該如何判定?這也是爲何臺灣的商業生態中,經常要認所謂的大哥,或是小弟。

換做英國格拉斯哥微笑mafia或是銅鑼灣新義安,你今天想做大哥,不好意思,你要先頂子彈,不能頂子彈,做什麼大哥?既要做大哥,又不想捱子彈,那不是婊子立牌坊?

最後是我們在國際競爭中,是很難找到自己的定位的。

我們究竟是做代工?還是做設計?

我們的優勢是給老美和老中中間做溝通橋樑,或是兩頭不討好?

我們要麼全部認美國,用自己的角度認知,詮釋英美。要麼全部妖魔化中國的一切,彷彿我們島上的構成,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原住民一樣?誠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但是否我們應該跳出內卷,走出島外,真正把技術帶向世界?

而非片面要求所有外來文化必須臺化?

我經常和很多日本師傅開玩笑,因爲真正的日本很多料理是很鹹的,比如說北海道的飲食,北部的日常飲食,日本師傅要把日料引進臺灣是有困難的,因爲臺灣人有自己的獨特味蕾,一定要要求日料做一些什麼fusion,做什麼創新,或是跟風做什麼無菜單料理。

真正的包容,是學會看到不同文化優勢的地方,是學會包容欣賞不同文化的優點。

回臺幾年,發現這些獨特的文化以及現象,這也說明了我們有可以進步的地方。

如果僅僅是強調MADE IN TAIWAN是不夠的,我們需要讓更多元的人群,以及文化,可以LIVE IN TAIWAN, 允許他們多批評我們,我們多改進,而非逼迫他們天天給我們唱讚歌,那麼我們豈不是和小粉紅一模一樣?

--

--

ZodiacTrader
ZodiacTrader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