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還是大通縮(Inflation VS Deflation) ?

ZodiacTrader
Jul 19, 2021

--

本文章節錄部分,全文請加入知識星球閱讀。

要理解經濟結構的運行,就要從經濟周期開始。而經濟的循環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樣。經濟也會從通脹轉化為通縮。

如今隨著疫情的惡化以及爆發,我們看到了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同樣的通脹被是為市場風險的其中主要來源。
那麼通縮呢?我們應該如何通縮以及通脹之間的關係?

繁榮~泡沫經濟周期

什麼是通貨緊縮(DEFLATION) ?
通縮和通脹出現的原因不同、具體表現不同、危害不同,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都會對經濟和居民生活產生不利影響,但目前主流的看法是,通貨緊縮的破壞力要遠大於通貨膨脹。

1、出現的原因不同
通貨膨脹是指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本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即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造成物價水平持續上漲。
通貨緊縮則相反,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例如日本在上個世紀泡沫經濟破滅後,持續了多年的經濟蕭條和通貨緊縮。

2、具體表現不同
通貨膨脹的直接表現是物價水平普遍上漲、貨幣貶值,貨幣購買能力下降。例如以前30元可以購買3斤豬肉,發生通貨膨脹後,30元只能購買1斤豬肉。
通貨緊縮的主要表現是物價水平下降,經濟形勢低迷,投資和消費行為減少,進而導致老百姓工資收入減少,失業人數增加。

3、危害不同
通貨膨脹的主要危害之一是擴大社會貧富差距。貨幣超發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通才能進入普通老百姓的口袋,此時物價已經上漲,購買力已經下降。而那些首先拿到超發貨幣的群體,則可在物價還未上漲時迅速積累財富。

貨幣緊縮的主要危害在於經濟衰退和引發金融危機。通貨緊縮意味著老百姓的收入減少,負債越來也多,償還銀行債務的能力也越弱,從而導致銀行破產,甚至是金融體系的崩潰。

通貨緊縮是商品和服務的總體價格水平下降。換句話說,通貨緊縮就是負通脹。當它發生時,貨幣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

因此,可以用相同的金額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

通貨緊縮被廣泛認為是一種經濟”問題”,可以加劇經濟衰退或導致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的原因
經濟學家確定經濟體通貨緊縮的兩個主要原因是(1)總需求下降和(2)總供給增加。
總需求下降導致商品和服務價格下降。導致總需求下降的一些因素是:

  1. 貨幣供應量下降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提高利率來使用更緊縮的貨幣政策。因此,人們不是立即花錢,而是更願意存更多錢。此外,利率上升導致借貸成本上升,這也阻礙了經濟支出。

2. 消費信心不斷下降
經濟中的負面事件,如經濟衰退,也可能導致總需求下降。例如,在經濟衰退期間,人們可能對經濟的未來變得更加悲觀。隨後,他們更願意增加儲蓄並減少當前支出。

3. 總供給的增加是通貨緊縮的另一個誘因。
隨後,生產商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被迫降低價格。
總供給的增長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

a) 生產成本不斷下降
關鍵生產投入(例如石油)的價格下降將降低生產成本。生產者將能夠增加產量,這將導致經濟供過於求。如果需求保持不變,生產商將需要降低商品價格以吸引人們購買。

繁榮~泡沫經濟周期,什麼是通貨緊縮(DEFLATION) ?
通縮和通脹出現的原因不同、具體表現不同、危害不同,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都會對經濟和居民生活產生不利影響,但目前主流的看法是,通貨緊縮的破壞力要遠大於通貨膨脹。

1、出現的原因不同
通貨膨脹是指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本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即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造成物價水平持續上漲。
通貨緊縮則相反,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例如日本在上個世紀泡沫經濟破滅後,持續了多年的經濟蕭條和通貨緊縮。

2、具體表現不同
通貨膨脹的直接表現是物價水平普遍上漲、貨幣貶值,貨幣購買能力下降。例如以前30元可以購買3斤豬肉,發生通貨膨脹後,30元只能購買1斤豬肉。
通貨緊縮的主要表現是物價水平下降,經濟形勢低迷,投資和消費行為減少,進而導致老百姓工資收入減少,失業人數增加。

3、危害不同
通貨膨脹的主要危害之一是擴大社會貧富差距。貨幣超發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通才能進入普通老百姓的口袋,此時物價已經上漲,購買力已經下降。而那些首先拿到超發貨幣的群體,則可在物價還未上漲時迅速積累財富。

貨幣緊縮的主要危害在於經濟衰退和引發金融危機。通貨緊縮意味著老百姓的收入減少,負債越來也多,償還銀行債務的能力也越弱,從而導致銀行破產,甚至是金融體系的崩潰。

通貨緊縮是商品和服務的總體價格水平下降。換句話說,通貨緊縮就是負通脹。當它發生時,貨幣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

因此,可以用相同的金額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
通貨緊縮被廣泛認為是一種經濟”問題”,可以加劇經濟衰退或導致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的影響
通貨緊縮通常發生在大規模的經濟衰退期間。通縮被認為是不利的經濟事件,可能對經濟造成許多負面影響,這包括:

1. 失業率不斷增加
在通貨緊縮期間,失業率會上升。同時由於價格水平下降,生產商傾向於通過裁員來降低成本。
2. 債務規模不斷擴張
通貨緊縮與利率上升有關,這將導致債務實際價值的增加。因此,消費者可能會推遲消費或是延後消費行為。
3. 通貨緊縮負面螺旋效應(負自我強化機制)
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水平下降引發連鎖反應,導致產量下降、工資下降、需求減少,甚至價格水平下降。在經濟衰退期間,通貨緊縮螺旋是一項重大的經濟挑戰,因為它會進一步惡化經濟形勢。

歷史上的通縮
19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經歷過幾次通貨緊縮:
1. 1837–1843:經過19世紀30年代初的一陣經濟景氣,土地、棉花、乃至奴隸價格都出現了井噴。

通過倫敦金融市場低成本的舉債,以及巨頭巴林銀行從中的輾轉騰挪,美國獲取了建設基礎設施(鐵路)的資金,也間接助長了西進運動的崛起。然而隨著資本的自由流動,英國央行的儲備不斷減少,為了抵禦資本外流的窘境,英國宣布加息(與現在何其相似乃爾),間接造成全球融資成本的抬升。隨後,伴隨著棉花價格的暴跌,美國南方經濟遭受重創。

而美國政治也出現了內部鬥爭,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拒絕美國第二銀行(央行)的再授權,央行的最後貸款人作用喪失,各個地方銀行開始惜貸並自行其事。這一現象逐漸演變為流動性危機和兌付危機,隨著部分銀行的倒閉和公司債務違約,美國出現了通縮,據Thorp (1926)統計達到了-6%的峰值。

2. 1873–1896 (Long Depression 長期通縮):隨著普法戰爭普方獲勝,普魯士通過2億英鎊的軍事賠款逐漸成為歐洲霸主之一;

在美國南北戰爭後,美國的經濟復甦迅速,西進運動真正進入高潮,鐵路建設也出現了新的井噴。在德國宣布停止白銀的鑄幣活動後,國際白銀價格順即下跌,美國在1873年則單方面決定終結白銀和黃金雙本位貨幣,直接跨入金本位時代,導緻美國本土貨幣供應量大幅減少,融資成本開始上升,投資者開始追求流動性,減少對長期債券和股票的投資。隨著標杆性企業傑·庫克公司(Jay Cooke Co.) 未能成功舉債,市場出現恐慌,紐約證券交易所被迫關閉10天之久。

隨後,美國出現有史以來(至今仍是)最長時間的通縮,達65個月之久。 1870年間美國名義工資下降了四分之一,甚至在賓夕法尼亞州出現了腰斬的情況。實際工資則到1880年末期才出現增長。

1870年長期通脹引發”三殺”, 貨幣供應,需求以及供應全部收到巨大衝擊。

儘管資本市場在1873年後出現恐慌,整個世界在1870年後卻出現了生產力的大幅躍進 — — 蒸汽機船的廣泛使用和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減少了全球貿易的流通成本;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大大提高了單位生產力和能源效率;電報的使用則降低了溝通成本,使得全球信息交流更加迅速,市場的不有效也有所減少。許多經濟學家在後期也開始反思,通貨緊縮未必造成蕭條,而根據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研究,美國1869年到1879年的年均真實生產力增長率高達6%,因此有不少學者認為這段長期通縮是一個”好的通縮(good depression)”。

3.1920–1921 — — 一次大戰後,世界經濟出現蕭條,美國出現了史上最劇烈的通縮之一,達到-18%(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但部分批發貨物價格的下調幅度達到近40%,即便是後來的大蕭條也是難以匹敵。

美國核心物價CPI在經歷通縮之後,不斷掉頭向下。

原因也相對直接 — — 戰時經濟的瓦解使得大量產能變得閒置;參與一戰的戰鬥人員返還,也間接助長了失業率的增加。 1919年後美聯儲還升息,更是加劇了經濟萎縮的過程。但隨著哈定接替威爾遜成為美國總統,他採取了財政減稅,放任市場的方法,經濟在1922年初便好轉,又馬上進入了繁榮週期。這一政策應對手法,也是不少奧地利學派津津樂道的橋段。

美聯儲資產歷經通縮以及經濟規模收縮,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仍然創下歷史新高。美國的債務規模也同時達到人類歷史的頂峰。

那麼通縮將取代通脹成為如今市場的主要風險嗎?

--

--

ZodiacTrader
ZodiacTrader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