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中的反身性
如今在經濟學的教材中,我們過於關注經典可量化的法則以及公式,而學術界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在於經濟理論中最關鍵的一環,那就是人性,是無法被量化,無法被預測的。
因此我們需要依賴於其他的工具和思維理解我們所生存的複雜經濟商業社會。
很多人都會去翻閱關於索羅斯的著作以及嘗試從他的交易中學習些知識。而這中間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理解金融市場中參與者以及資產價格之間的相互作用模式。
索羅斯通過對於反身性的闡述解釋了他對於金融系統的理解,如下圖:
他嘗試通過人類的認知以及對於信息的感知以及預期的建立,而最終形成具體的金融市場中的集體行為以及最終成為了一種既定事實。那麼這整個過程被認知為是一種反身性的運作方式。
Manipulative function成為了烏合之眾行為的集體準則,而這個過程中資產價格引導群體行為的不斷正反饋,最終成為了資產價格的泡沫,房價,或是比特幣,甚至是股市的資產價格。
反身性(reflexivity)在科學概念中的含義,其實就相互作用影響的兩個因子。
反身性,簡而言之,就是相互決定性。在數學上,一個元素等價於自己,稱為它具有反身性。因為這個元素是怎樣的,就決定了它的等價元素是怎樣的。在語言學上的反身代詞是指:兩個指代同一事物的詞,因為它們具有相互決定性。
在資產價格的運動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恐慌所帶來的資產拋售,甚至是前段時間由於Archegos以及Melvin Capital在股票市場上所造成的巨大波動率以及後面激進的risk exposure產生的蝴蝶效應,這中間包含了GAMMA effect等看似複雜的結果。
而不僅僅在資產的價格中,這樣的反身性非常明顯。而在實體經濟的運行中,這種對於資產的預期以及市場對於通脹的預期往往會反過來決定投資者是激進risk on 還是保守risk off。同樣的消費者也會決定是spend more 或是乾脆save money instead of spending。
而近期我反復強調的經濟中的通脹因素或將轉為通縮。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於DELTA對於工業製造的衝擊,同樣還有實體經濟中真正的購買&消費行為被壓制了。
現代的貨幣政策工具包非常精妙,優點在於可以不斷補充市場所需要的流動性,並且通過不斷的印鈔來提振資產價格本身並且激勵金融機構take more risks. 而財政政策的功效較慢,往往需要至少兩個任期才能奏效。
因此現代政府往往非常依賴於貨幣政策的濫用。並且極度仰賴貨幣政策本身。
而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改革,無論中西方,無論體制總是最終成為了無人問津的選項。
按照典型政治家野心家的邏輯,那就是如果要改革,可以,我必須用政敵的利益來置換我的政治生存空間。這意味著我不可能動我的人,而這種打擊政敵運動式的改革最終也會淪為有偏好,形式化的改革。
這也是為何這麼多年來,保羅沃克爾英勇的控制住了野心金融機構的利益,而現在金融家們通過多個任期把沃克爾法則以及類似的法規不斷稀釋,直到金融機構的春天再度來臨的原因。
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對於實體經濟中最具大的威脅莫過於此。
一方面改革遲遲無法推進,全球的利益階層不願意出讓核心利益。
另一方面,實體的生產消費行為受到打擊,生產者支付過高的大宗商品價格成本,並且成為承擔通脹問題直接的受害者。而真正的實體經濟者承受著龐大的稅負,而網絡以及金融巨頭卻額能夠減少其稅負,或是能夠通過轉移資本來達到避稅的目的。
疫情讓消費者減少了支出,同樣的消費意願也在不斷降低。而全球政府必須做出更加激烈的舉債行為來提振疲軟已久的消費意願。這也正是通脹轉為通縮的核心原因。
作為核心政策執行者以及監督者,他們的立場,絕不可能唱衰經濟。
因此對於經濟增速的處理,只能用”增速放緩”,或是GDP增速回5的方式處理,不可能以”GDP”正在下滑,或是我們的資本正在外移這種方式來告訴我們真相。
因為這麼做只會讓經濟充滿悲觀,而悲觀的預期將導致更為疲弱的實體經濟。
當然人性中被壓抑的經濟需求會隨著疫情的弱化而釋放,然而真正深層的問題在於市場參與者本身對於投資或是更大的借貸行為的意願被進一步壓制。
如果我們把日本化的經濟問題拿出來做個研究,我們就能夠窺見一斑。
作為亞洲最大的發達經濟體之一,日本的經濟活力是如何一步步被壓抑。社會階層是如何在經濟發展的過程被固化,首先日本最大的問題在於日本人自身經濟泡沫後的過度保守。
而這種過度保守源於一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痛苦。
經濟泡沫的破滅完全改變了日本人的消費習慣以及投資模式。銀行不可能隨意放貸給年輕人創造新的商業形態,同樣的日韓的商業社會逐漸被盤根錯節的巨大商社以及財閥把持。
全球範圍的經濟通縮將進一步壓抑我們的消費行為和投資願望,那麼更多的資本將被央行更加激進的政策驅趕進入股票市場。
而ETF等金融投資工具讓投資門檻進一步降低,那麼試問廣大年輕人,如果持有標普指數ETF一年能夠稅後獲得13%以上,你還願意承擔風險去創業嗎?
反身性是貫穿經濟,價格以及群體行為中間的底層邏輯。
理解了反身性以及群體行為,就能夠通過這個邏輯做資產價格的預判。
當全球的精英階層為了拯救經濟不斷提供過剩的流動性,最終這些流動性所達成的效果也僅僅是推高了資產價格。最終高漲的收益率讓更多的個體寧願將資本投入虛擬金融市場中,交給金融機構配置給巨型的上市公司。
表面上我們正在收穫無風險的利潤,事實上我們犧牲的是未來以及實體經濟真實的增長和擴張。而納稅人以及投資者在半夢半醒的狀態下集體飼養了這頭巨獸。那就是徹底泡沫化的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