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泡沫的本質
當”泡沫”一詞被用以描述經濟中的過熱狀態,這讓大多數人得以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去理解當下的經濟。
但這樣的詞彙同樣引起了更多困惑。那就是多少的泡沫才算是泡沫,或者是否經濟變好,泡沫就會存在?
一個更好的方式去理解它的本質,那就是價值(value)以及價格(price)。
當價格高於這個標的價值的時候,那麼所謂的泡沫就會開始形成。適當的價格,我們稱之為合理的利潤,或者是溢價。而當價格遠遠高於其價值的時候,泡沫就開始形成。當泡沫逐步形成的時候,它的本質是脆弱,不穩定的,因此我們會看到放大的波動性,以及狂熱的買賣行為以及市場情緒。
隨著泡沫的不斷擴大,它就會越來越脆弱。
初期階段的時候它的風險僅僅是局部性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去理解,就像是房地產危機中,我們看到以前的資本掮客喜歡去爆炒廣東中山,惠州,甚至是過去海南的房產。最終淪為一地雞毛。這些都屬於局部的風險爆破。
更廣義的宏觀的風險釋放,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發酵。
泡沫爆破的速度以及潛在後果同樣取決於ZF的決心以及政策工具。
當然很多時候,ZF也能夠決定是否要吹起這個資本泡沫。
當我們足夠理解價格這一要素的時候,我們會明白,每一個時刻,價格反映出供需關係以及買家和賣家願意支付的價格。而價格不一定是合乎價值的,但是所有的價格都是合理的,因為它反應當下那一時刻的狀態。
但是作為想要以此牟利的我們,不意味著此時的價格對我們有利。也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承擔此時的價格。
這也是價值投資者引以為豪的一種世界觀。那就是以價值作為一切資產的一個砝碼和天平。
當他們嘗試分辨出好的企業以及差的企業的時候。我們嘗試分析出這家公司究竟值多少錢,它的價值究竟為何。
然而問題在於,大部分的時候,賣家是不願意以價值(value),或是是以所謂的成本價(cost) ,去賣出手中的資產。在一個純粹的賣方市場中,這個趨勢得到強化。
比如一套房產,賣家願意以更高的價格出售,因為更多人願意take the bid. 賣房的人清楚,買方有足夠的意願以及實力去買。
什麼時候市場會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
我們就要理解美聯儲的”時間表”,以及決策行為。
在當下的世界金融秩序中,美聯儲以及中央銀行大體決定了經濟的趨勢和走向。而現實的經濟表現以及經濟數據則會反向強化美聯儲以及中央銀行決策的方向。價值投資者往往忽視宏觀週期的輪動,以及泡沫破碎回歸價值所需要的時間。
金融泡沫的存在是必須的,這也是經濟體之所以走向繁榮的關鍵。但是如何維持泡沫的大小,並且讓泡沫延續。當泡沫破裂時也不至於硬著陸,發生如08年金融危機一樣的問題。
這個經濟周期決定了,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是流動性提供者(liquidity provider), 同時也是投機者。極少數的時間我們才是價值投資者。而好的投資者,能夠在多種角色之間切換。更多的內容我都將陸續在星球裡發布。